本版导读
性教育:人格健康不可或缺的一课
这个学期,北京市海淀区9所中学新生的课表上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青春期性教育”。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中,这也许只是一件有点好玩或者让人略感羞涩的事,但对于今后长长的一生来说,这却是构筑他们健康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
去年北京市在中学生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未成年人性健康的知识相当贫乏:48.4%的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其中有9.9%的学生甚至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34.5%的男生和40.5%的女生不知道淋病是性传染病。
与这些“无知”或者“欠缺”相对应的另一组数据更令人触目惊心:在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中,11.2%的男生和3%的女生承认曾经从黄色书籍和光盘中获取有关性信息。
北京的状况,是全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专家认为,我国青少年性知识的缺乏和性观念出现偏差,无疑是当前青少年性教育相对滞后和薄弱的真实写照。本来,在此领域中学校应该起到主力军的作用,但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开展的相关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唯一讲授相关知识的《生理卫生》,也只是简单地介绍生理发育知识,没有涉及对青春期成长中的孩子至关重要的性心理、性道德和性审美等方面的内容。
在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先转变自己的观念。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陈一筠认为,首先教育者应当明确性教育指的是什么,它不仅仅是性生理、性心理及预防性病、防止少女怀孕等基本知识,还包括性别意识、男女平等、两性交往及爱情、婚姻等更丰富的内容,而这些方面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很少被提及。
性教育作为知识普及和指导教育,往往是通过树立青少年的健康价值观,进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只有接受完整的青春期性教育,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系列正确的性观念:性是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性有肉体和心理的层面,也有社会、伦理和精神的层面,各方面相互统一才是健康的;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每个人必须为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等。这不仅不会破坏孩子特有纯真,而且会推迟他们可能出现的性行为,初次性行为时更可能较为理性。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