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煤海深处追求卓越
在如今不少人的眼里,都把煤矿工作看作是粗笨累险的活路,有没有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都能干。可是董家河矿采一队的技术员杨少波却不这样认为。这个8年前毕业于徐州煤校,又在矿山经磨炼成长起来的年轻技术干部,就是在地下300米矿井深处,在面对生产现场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靠着运用所学的采煤专业知识和那热爱采煤事业的执著精神,在矿区镌刻下了一串串闪光足迹的。
刚到煤矿工作不久,少波观察到在采煤工作面巷道的支护中,每个采煤生产周期都需要大量的圆木作成戗梁棚来保护采煤的正常作业,由于圆木用量大且复用率低,居高难下的损耗加大了原煤生产成本。少波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久久的思考和反复研究后,提出并编写了“用铰接钢梁替代圆木作戗棚梁”的施工设想。由于用铰接钢梁有比圆木强度大、复用率高的优点,矿和队都支持他首先在采一队实施用铰接梁替代圆木作戗棚梁的方案。1996年7月,这个方案在采一队的采煤工作面巷道支护中取得了十分满意的试用效果,经过一年多的推广使用,仅采一队就为矿节约材料费1万多元。
少波是个作风严谨又不惧挑战的人。1999年4月间,董家河煤矿采一队所在的21501工作面正筹备进入回采阶段,但这个采煤巷道走向长度达1200米,倾向长度也有200米,要铺设安装好输煤系统的机组设备和工作溜子,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配备的新设备又是此前从未使用过的。所以,这个项目就象一道巨大的难题摆在了少波眼前。为了按期安装好设备以确保原煤生产的顺利进行,少波在矿各方力量的帮助支持下,投入了大量精力查阅分析地质资料和进行现场勘察,仔细阅读理解新设备的性能参数,很快编写出了《21501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由于这个方案具备了严谨的科学性,在施工中有效地达到了缩短掘进巷道,减少资金投入,扩大煤层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回收率的目的。并首次在董矿成功地实现了SGW——150溜子长距离输送煤炭。
(卞卫民 杨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