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31日
维权之页
03

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两个特性及对策研究

·徐西久·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相对过剩,因而将长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也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新问题。

一、劳动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

(一)劳动力供应急速增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主要是:劳动力自然增长数量巨大。根据统计资料,1996-2000年期间新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总数为9722万人,同期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为4734万人,五年净增劳动人口4988万人。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4亿,新增人口2亿多,扣除非劳动年龄人口,新增1.5亿,从2000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需要安置的劳动力的数量为1000万人。

(二)从就业需求来看,近期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需求能力减弱,扩大就业的宏观环境十分严峻,表现在经济的发展速度减缓,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的最根本途径,就业问题的解决最终依赖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八五”期间我国经济实际增长速度达到12.1%,而“九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8%,这比“八五”期间的增长速度减慢四分之一以上,“九五”期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能力降低34%。对劳动力的需求为3729万,比“八五”实际减少1920万人。

二、劳动就业问题的复杂性

失业的原因和类型有复杂性:除了前述总量性失业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失业原因和类型:①经济发展引导的结构性失业。②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失业。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经济紧缩阶段,由于金融紧缩,投资下降,市场疲软,导致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工人下岗,农村外流劳动力返回。③摩擦性失业。其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就业者择业期望值过高而形成劳动力供方不愿意接受雇用的摩擦性失业;另一种是由于市场中介组织不发达、不完善致使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从而造成摩擦性失业。

其次,在解决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建立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就业机制、以及处理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充分就业的关系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三、缓解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

1、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选择有利于就业的产业政策,扩大就业容量、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就业发展模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就业量呈正相关系,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货币以用对外经济政策,增加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支出,并通过乘数效应,达到推动经济增长,实行充分就业的目的。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新的增长点。

2、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发挥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并做好与此相关的配套改革:(1)继续深化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企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的劳动力需求主体;(2)完善劳动力市场规则,真正做到供需双方自由选择,就业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劳动关系法律化;(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信息,职业咨询,求职指导职业介绍方面就业服务。

3、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要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力求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要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训练,使劳动者的技术和知识结构适应市场需要。尤其要注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便为农业深度开发向非农产业转移奠定基础。

(作者系陕西省地方铁路公司工会主席)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