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11月15日
阅览室
03

青少年足球养肥了多少人?

《足球》报记者半个月来兵分数路,对中国足坛最根本的“娃娃足球”问题彻底调查,披露了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

这是记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一位朋友的姐姐离婚多年,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太多时间管教自己儿子,结果她念初中二年级的儿子已是满身恶习,她姐姐实在无能为力,打算把儿子送到南海的一家工读学校里去。后来听了朋友的建议,她姐姐又改变了主意,“送足球学校吧,多花点钱总算也学点东西”。托人一说,一切费用照交外还多交五万,没想到一说就成了,没踢过球原来一点都不是问题。。

从工读学校到足球学校,恐怕正是目前足球学校的一项“特异功能”,但这项作为工读学校、作为收容所而存在的功能,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足球学校一个习惯的招生方向。教练金力鹤在他的俊慧学校里就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件事,出早操时点名少了一名球员,到宿舍里去叫没有人,再推开最里间的浴室门一看,里面乌烟瘴气,刚满16岁的小孩居然在浴室里吸毒。大惊失色的教练迅速把此事反映给校领导,却发现原来校领导早就知道这名学生的毛病。有钱莫问出处,但我们很难想象,跟这名小小年纪的“瘾君子”住在一起的孩子们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而足球学校的唯利是图,正在毒害着整个中国足球的基层建设。山东的一所足球学校里曾经出过这样一件事,一名家境富足的小球员公然在训练中顶撞教练,并且口出狂言“你有多少钱,我爸爸有多少钱”,教练一怒之下停了他的训练,并且当众宣布学校要开除这样的球员。但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这名球员的家长直接进了校长办公室,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据说是学校大股东的人物反过来说服学校取消了他的教练资格。学校后来找教练谈了话,教练出来就自己卷了铺盖。

有人打了个很恰当的比方,如果一个足校需要招生50名球员才算基本饱和,但现在只来了40个能交得起钱的,那么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筛选球员的问题。

现在还可以去问问健力宝球员的家长,他们中很多人不会忘记当初是怎样把自己的儿子送进去的,如果按照真正的选材标准来衡量他们这拨球员,恐怕很大一部分人在专业人士眼里看来是“废材”。十年前的健力宝工程就是一个红包工程,足协当时为此专设了一个选拔委员会,而正是这些最有能力左右一名球员前途的资深人士成为家长们不惜血本的对象。十年过去,这种以金钱来代替选材的模式只能说愈演愈烈,各级足校向省市足协递红包,省市足协向中国足协递红包,几乎已成为这个系统中的习惯,某种意义上,梯队建设倒不如定义为“梯级红包制”。

有青年队的教练曾经细心地盘算过足协所搞的青少年冬训的费用。一般来说,每个青少年队每人一天的费用是70元,按25人算,每个队一个月要交5万到6万元,但是简单计算成本却远远不需要这个数,那笔差价到底掉入了谁的腰包?很显然,按照这种计算,不论是梧州集训还是清新集训都是一个盈利模式。清新基地与梧州基地之间的竞争,与其他集训基地和海埂基地之间的竞争如出一辙,正因为这不是公社食堂,而是有利可图,所以可以拍板的人从来都是财神爷。一位离开足协的老同志曾经对记者说,大家都说搞青少年足球没钱,但足协搞这项工作的人为什么都是穿名牌开名车,他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摘自《足球》)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