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健力宝原总裁李经纬堕落轨迹
10月13日,原健力宝集团董事长李经纬因涉嫌贪污犯罪,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表面上看,李经纬就是褚时健第二,但是这种简单的类比很可能遮蔽了真实的问题。因为褚时健问题仅仅牵涉到企业的控制权问题,而李经纬不单想确保企业的控制权,他还想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剩余价值索取权,结果在产权的水域里触礁沉没。
从孤儿到老板
李经纬是广东三水市白坭镇人,苦孩子出身,遗腹子,父亲死于战乱,母亲无力抚养,在广州东山区孤儿院长到少年。他擦过皮鞋,做过印刷工人,在戏院给有钱人扇过扇子,没进过一天学堂。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时来运转,担任三水酒厂厂长,一生事业奠基于此。
1984年,李经纬看中了一种运动饮料配方,当时它躺在广东省体育科研所的文件夹里无人问津。李经纬感到机会来了,健力宝由此诞生。
健力宝真正名声大噪是同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当时它是中国运动员指定饮料,从而让其建立了全球性的知名度。
市场成功的同时,李经纬相应地获得了政治成功,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九届人大代表。双重成功进一步确保了李经纬的企业控制权,所谓企业控制权,大略言之有三条:财权、人事权和决策权。这一点是难言祸福的:控制权高度集中,固然可以增进决策效率,但是缺乏激励与约束的控制权,缺乏监督的控制权,往往酝酿着灾难。
改制举步维艰
最近10年间,“股份制改造”几乎是健力宝的一个主题词。那么谁有资格卖掉健力宝呢?那就是李经纬的“老板”——三水市政府,但决定权却似乎在李经纬那里。1993年,健力宝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上市名单,但是到了最后,健力宝拒绝了。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李经纬的回答是,财务制度不严,有很多白条,搞不了,因为上市的监管是很厉害的——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在当时,李经纬以及健力宝已经不太习惯约束与监督机制了。
事后李经纬极为懊悔,1998年,他决定冲刺上市。结果是事情准备了8个月最后不了了之。
据一位当事人说:“当时这个计划是遭到了几位副手的激烈反对,他们没有香港居民身份,没法在港买到股票。”
机会再次与健力宝失之交臂。问题在于,何以副手们的激烈反对——纯粹出于私人考虑,就能断然否定整个企业的战略决策呢?答案只有一个:健力宝的控制权已经完全落在了内部人——主要是李经纬为代表的职业经理层手里,他们以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思考问题的基点。
从1997年开始,健力宝的销量开始以每年七八万吨的速度持续下降。到2000年,改制问题再度提出。深圳的一家咨询公司提出了两套方案,一是管理层持股,一是全民持股。但是这两个方案最终也流产了。前者遭到市政府的反对,后者“几个头儿不同意”。
在这两个方案里,引人注目的是管理层首次明确股权要求,而且是绝对控股。来自内部人士的消息说,市政府并不是不同意改制,关键是改制的价格,对李经纬来说亦然。那一年李经纬61岁,如果不能在任期内解决掉这个问题,那么随着退休——它意味着控制权的完全丧失——不仅控制权的回报没有,股权回报更无从谈起。
股权转让风波
同样感到改制紧迫性的还有三水市政府。不过与经理层的改制动机——确保自己的利益不一样,三水市政府希望通过改制重新焕发健力宝的生机与活力。三水市政府悄然启动股权转让计划。之所以说是“悄然”,是因为三水市政府在酝酿股权出售时,并没有正式知会李经纬。
2001年11月,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与三水市政府草签了协议,三水市政府出售健力宝45%股权,作价3.8亿人民币,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支付60万美元的定金。这桩板上钉钉的交易最后横生变数,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宣布放弃收购,因为健力宝净负债高达16亿人民币,一举吓退了新加坡买家。李经纬对此的抵制态度众所周知,他出的王牌是“保护民族品牌”。
在成功击退了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之后,李经纬想自己“举旗”,遭到三水市政府断然拒绝。政府方面认为,健力宝改制的关键问题不仅是资金问题,管理机制、人才体系早巳遇到了瓶颈,已经到了非换血不可的地步。另外,李经纬提出4.5亿元的3年分期付款的方案,风险很大,有用健力宝资金来买健力宝之嫌。
这个时候,浙国投副董事长张海出场了。2002年1月15日,三水市政府与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签订协议,把此前拥有的75%股权悉数转让,并把从澳门、香港两家公司回购的5%股权也一并转让。转让价格远低于此前与新加坡方面的交易价格,80%的股权售价仅有3.8亿。
资产转移之谜
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没能回答所谓李经纬转移资产,是发生在股权变革之前还是之后?如果发生在变革之前,那么狙击外资进入就会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李经纬不单想继续保持控制权,不单想获得股权安排,他还希望自己的污点能够永远不被察觉。外资不进则罢,一旦进入,必然东窗事发。
如果发生在变革之后,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继续转移资产呢?市场观察人士认为,迎接张海入主,不单因为张海作出了股权上的让度,还因为同为中国人,他有可能默许上述潜规则。
一位人士曾参与健力宝的重组过程。他的判断如下:从健力宝的财务数据上分析,此前的4.5亿的净资产评估值可能相当不准确,因为如果健力宝18年来上交三水市政府的28个亿利税为真,那么理论上说,至少健力宝应该有40个亿的净资产。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资产的约1/3会被用来打点各种关系,另1/3会由于管理不善跑冒滴漏,最终至少还有1/3存在,那么这个净资产大概也有10个亿左右。
健力宝的一个原高级管理人员直言不讳地说:“净资产不止3.8个亿,我看也不止4.5个亿,至少会有8到9个亿。”那么,剩下的资产跑到哪里去了?这位人士分析说,单是在内地,健力宝就有北京、镇江、西安、昆明、漳州等多个饮料分厂,有自己的房地产公司,有五星级的健力宝山庄,有38层高的健力宝大厦,还有为数不少的仓库。此外还有健力宝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健力宝美国公司、健力宝新西兰公司、健力宝澳门公司,这些公司的资产如何?是否都已经清算在内?1994年健力宝在美国纽约斥资550万美元购买的一层帝国大厦物业是否计算在内?在三水本地一眼可见的观龙楼、世界之星夜总会等物业,是否计算在内?
另一个管理人员说:“我在健力宝十几年时间,但是对海外业务的发展情况几乎一无所知。不单是我一个,许多管理人员也对海外业务的情况一无所知,李老板曾经说过这些是机密,那么谁又有权利知道海外公司的情况,又为什么需要严守秘密?
悲剧教训深刻
耐人寻味的是,1999年,红塔集团的褚时健因为疯狂吞噬国家资产而落马时,李经纬还多次深有感触地谈及红塔事件。他对褚时健深表惋惜,认为褚时健能够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办成世界第五的现代化烟草企业,实属不易,却过不了“经济关”。
当时李经纬准备出本传记,以纪念健力宝15周年大庆,褚时健事发之后,李经纬立刻停止了操作,他说,“树大会招风”。真正的问题不是“树大会招风”,对李经纬来说,是激励与约束机制双双丧失的情况下,企业家如何善待自己的企业控制权。
1994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三水健力宝星”,这是全球第一颗以企业名称命名的星星。而如今,李经纬这颗企业家之星却陨落了。
(据《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