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公益性岗位为何遭冷遇
笔者近日参加了几场西安市专为下岗职工举办的公益性岗位专场招聘会,却看到,许多公益性岗位很少有人问津。在由雁塔区委、区政府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248个公益性岗位仅有11人达成了就业意向。对于下岗职工来说,一边面临着就业困难,一边却对公益性岗位不感兴趣,原因何在?笔者近日就此对一些下岗职工进行了调查,发现除了一些下岗职工自身就业观念上的原因外,公益性岗位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制约了下岗职工从事该项工作的积极性。
家住西一路原在电机厂工作的下岗女工王月娥对笔者说,公益性岗位工资普遍太低是影响其就业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她说,其实工作累一点、苦一点她都能接受,但是,许多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只有300多元,还往往没有星期天,工资待遇与劳动相比反差极大,很难体现劳动力价值,实在难以形成就业热情。除了工资过低外,工资几乎没有上涨的机会也影响到了下岗职工的就业热情。许多下岗职工表示,原来在工厂上班时,工资的多少会随效益好坏自己的工作数量、质量相挂钩,但现在许多公益性岗位工资不仅太低而且几乎让人看不到上涨的希望。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公益性岗位职业形象和社会地位过低,也影响到了下岗职工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的积极性。家住西安西郊的原汽配厂下岗女工李女士对笔者说,近年来,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呈下降趋势,社会上形成了一股鄙视苦、脏、累体力劳动的风气,公益性岗位大多为农民工所从事,在此情况下,她总鼓不起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勇气。
曾经再就业从事保洁工作而又辞职不干的张凤玲在谈到自己辞职的原因时说,她原来在工厂是个班组长,那时工厂效益虽然不好,但是大家每天在一起干活,还常常开展一些有关活动,使人有明显的组织归属感,而自己从事保洁工作以来,这种感觉再也没有了,加之管理者对他们总是实施简单的管理办法,与在工厂时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她辞了职。她说,她非常向往在原工厂工作的那份感觉。
长期以来,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大多是农民工,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岗位工资、职业待遇、管理方式。现在看来,仅仅将这些岗位让下岗职工予以简单的代替是不行的。因为下岗职工与农民还是有着明显的群体特征差别,在强调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作为公益性岗位的提供者,如何从岗位工资、职业待遇、管理方式等方面对公益性岗位进行重新审视和改革值得重视。
(肖持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