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自由
□文/李云青
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时下,“感官”自由吗?我是在万般无奈的磨难中,想出下述方法,获得“感官”(眼、耳)自由的——
不作报纸的俘虏。报纸,本是“新闻纸”,不是新闻的东西(专业报纸除外),一律不看。诸如:例行公事的会议报道;自家认定的政绩炒作;没有“法律”担保疗效的广告;未经“演出证实”的影视宣传;以及证券呀、汽车呀、装修呀、收藏呀……(不是说这些栏目无用),但具体到每个读者,不一定都有关系,与我,关系不大,一律不看。并非自我张扬,在下自费订阅23种报刊,不想办法“解放眼睛”,报纸上有的东西都看,受得了吗?照直说吧,有的报纸,在我眼里,几分钟就成了废纸,因为,它所开的栏目,尤其是广告所占的版面,特别是医师、医药的介绍,已经失去了“新闻纸”的品格,成为报人“以报谋私(玩儿命赚钱)”的工具了。
不作荧屏的奴隶。面对荧屏,我有下列的不看——已经认识的头脸儿,几乎天天出镜,太熟了,闭上眼睛,不看明星做的广告,因高价广告费摊在商品里了,这样的商品太昂贵,已将下定决心不买,所以,不看;黄金时段的广告,因为它们是害怕巷子深的“酒”,不看:电视剧(中)插播的广告,不看(马上改台,打时间差,看其它台节目,等广告过去,再翻回来,接着看);假新闻,假报道,假场面,假镜头,(在下当过记者,知道都是怎么摆弄的,而且,特定场合的典型,没有普遍性)不看;看不上的主持人(并非不合格,而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主持的节目,不看;胡编乱造的电视剧(都市言情片等),背离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情景,不看。……。面对荧屏,我有下列的不听——会议报道,如果还是那些官话、套话、原则话、抽象话、大话、假话、特别是倒粪的话,不听;在各栏目打“游击”的“主持人”主持的栏目,不听;不认可的嘉宾,随意乱侃的节目,不听;没实际意义、耍嘴皮子的“辩论会”,不听;各种晚会,老掉牙的歌曲,不听(所谓某些歌星保留的歌曲,因为听的遍数太多了);一首歌儿,几个人唱,不听(因为不是听歌,而且挨个看人了);名演员,唱的不是新歌,不听(一首歌不能吃一辈子)……。面对荧屏,除掉上述的不看、不听,感官(眼睛、耳朵)就比较的“自由”了。
不作街头的看客。时下,走上街头,还能睁眼吗?特别是无处不在的商品广告,有一个是真的吗?什么——全市最低价(谁能比较?);跳楼价甩卖(满嘴胡说);买一赠三(买一台洗衣机,赠三块肥皂);环保韭菜(吃顿饺子,全家倒也);2000元的名牌衬衫(20元就卖了);终身保修(世上,有终身不倒的企业吗?若干年后,产品出了毛病,到哪里去找它)……。想想:走在这样的街市,面对这样的广告,不敬待自己的感官?就太“残忍”了。我的作法是:破帽遮颜过闹市,专心致志,直奔目的地,使感官(眼、耳)获得自由。有时想:这样街市,本是一种“精神污染”,该有“责任人”清除,以实现中国市容的真、善、美。
或许有人要问:你这样活着(获得“感官”自由)不累吗?请接受反问:翻开报纸,坐守电视,走上街头,(还有很多“感官”接触的东西),不想点绝招,任凭它们摆布,就不累吗?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各行各业,林林总总,要获得自由,岂止是累?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