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27日
维权之页
03

他的心中只有“桥”

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王海是中铁一局桥梁处的“名人”。他17岁参加工作时,机械设备很少,施工主要靠工人们手提肩扛,劳动强度很大,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从那时候起,王海立志要用机械化改变这种繁重落后的施工状况。他不仅从书本上学,还特别注意存在实践中学。为了分析轮子的动力原理,他不止一次地蹲在铁道边仔细观察火车转动的车轮;有一次同爱人出去买东西,半路上不见他人了,原来他正在观看一个塔吊,还热情十足地和几个工人探讨有关塔吊的动力原理。

他第一次研究成功是在大秦线的东秦岭立交桥。当时工期十分紧迫,只有一台混凝土搅拌机工作,用几台搅拌机同时拌和又没有运输工具,人员也不够,指挥部领导为此十分着急。为确保混凝土连续灌注,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设计拼装了一套4台搅拌机和三台皮带运输机并联的混凝土搅拌输送联动装置。经领导同意,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付诸施工,实现了一人操作,十人喂料,只用了7天就完成了立交桥面的混凝土灌注任务,为全桥按期完工赢得了时间。他设计的这项混凝土自动联合搅拌系统成果被局评为科技进步3等奖。

咸阳渭河斜拉桥:这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斜拉桥,施工的关键是98米高的主塔施工和挂索的安装。王海看过许多大桥主塔的施工,根据实际情况,他不主张使用先进设备和那么多脚手架,因为那要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他要独辟蹊径,以巧取胜。王海根据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掌握的国内外大量的技术资料,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对原设计进行了大胆的改进,经过苦心钻研,首先改进了专业厂家生产的提升设备,又为98米高的主塔施工设计了滑动模板并巧妙地安上起重扒杆,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主塔顺利竣工。这套新工艺不用塔吊配合,不用搭设数百吨杆件的脚手架,不用连接模板,不受高度限制,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178万元。浇注的混凝土表面光滑,几何尺寸精度远远超过规范要求。科技鉴定会上的评价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王海把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他热爱的桥梁建设事业。多年来,他都没有休过探亲假。那年完成了刘家沟桥梁工地的连续顶推后,大年三十晚上他搭乘一辆拉料的便车,两手空空,蓬头垢面地赶到家里,一进门便忘情地连声说:“我把连续顶推搞成功了,我把连续顶推搞成功了”。妻子说他是心中只有“桥”,别的什么都没有。但妻子再说他也不恼,他还沉浸在革新成功的喜悦中。

■石大利 刘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