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不可“指使厂警把来访者坚拒门外”
某厂是一家拥有一万多名职工的国有大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常有职工群众来信来访。按说这是正常现象,企业只有按照有关政策或规定认真办理、热情接待了,职工群众是会理解和支持企业领导的工作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家企业不仅不重视信访工作,有关领导还指使厂警严把厂门,坚决把来访人员拒之门外。
有些来访人来是众多上访人员的代表,大家凑钱选出代表千里迢迢来单位找有关部门或领导反应一下问题,却连自己工作了几十年的工厂大门也进不去,一下冷了上访人员的心。这些人员回去一说,大家情绪都很激动,最后发展到集体上访,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事实上,除非万不得已,职工群众一般是不会选择上访这条路的。当然,有些问题可以通过上访得到圆满解决,而有些问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时难以解决也是正常的现象。我想广大上访人员其上访的本意也是来解决问题的或寻求答复的,如果企业领导连起码的正视矛盾和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一味地将上访人员视为“来找事,找茬的”而不敢见、不愿见,甚至拒之门外,将会适得其反地把简单的事情问题化、矛盾化、扩大化,以至于最终人为地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据史料记载,1952年5月14日,几位民主人士联名寄信给毛泽东主席,要求保全爱国将领袁崇焕将军的祠墓。经毛主席批示,此信由有关部门转送彭真处理。整个信件的处理过程,前后加起来是三天内完成的。可见那时毛主席对人民来信非常重视,中央机关办事效率很高。
实际上,认真重视职工来信来访的本身就是依靠职工办企业,让职工当家作主人,密切联系群众的很好体现,更是企业党政及决策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端正对上访职工群众的态度,特别是把处于弱势群众的上访人员的疾苦放在心上,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就能增进职工同企业的感情,促进各项工作的更好开展。 ■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