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皆宜话养生
□文/张普林
随着祖国的繁荣,丰衣足食的人民期望健康长寿,如何养生成了热门话题。“生命在于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国人历来就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古训,因此养生者坚信生命在于运动。近年来“生命在于静养”呼声日渐响亮。
持生命在于静养者认为古今中外,哪些画家、作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僧侣等;活到80岁至百余岁者的比比皆是。在大自然中,贪眠慢爬的乌龟、走路慢吞吞的大象、静立轻翔的白鹤;比奔跑的虎、鹿、豹等动物要长寿许多倍。
我曾经看见一篇文章,作者是一对夫妻已是古稀老人提出:当前有的报刊宣传生命在于运动,有的宣传生命在于静养,弄得读者不知所措。我认为养生之道没有一定的模式。如果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是合情之中。因为运动能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肺功能和抗病能力。只要运动量适度,确能延年益寿。静养也有一定功效。静养后则心理愉悦,代谢减慢,能量储积,但绝非静中无动。文学家郭沫若年轻时东渡日本,用脑过度,长期失眠,痛苦万分,因此想出一个治疗方法,坚持每日闭目静养,终于战胜了病魔。我的舅母活到98岁,每天坚持饭后散步,躺在床上闭目养神。我回老家前去看她,总是似睡非睡微笑着,很是新奇。在谈话中她认为养神就是养心,心静如水烦恼少,身体健康病也少,病少活着就舒畅。我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因此,如何锻炼,养生是因人而异,不能东施效颦。
一般来说,处于肌肉、骨骼和内脏正在发育的青少年,当以“动养”,助于健身。中年人已定型,可以根据本人身体状况选择,也可以动静结合,放松疲劳的身心,减轻心理压力。年事高者,脏器、关节等磨损已明显,宜散步,打太极拳,跳交际舞,除轻柔运动外,当以书画、琴棋、养花为主。属于体弱多病者更应结合自己身体情况,进行选择。
俗云:“动以养生,静以养心”。养生以动为主或以静为主,除了年龄和体质之异,而有所侧重外,还以职业而异。据研究,脑力劳动者,应多参加打球、游泳、爬山、跳舞等运动养生为好。体力劳动者以下棋、养花、书法、集邮、弹琴、读书、钓鱼、养鸟、吹口哨等静养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