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社会养老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已超过了联合国确定的老龄型人口国家的界限。据统计,我国现有老年人1.32亿,今后50年,还将以平均3.2%的速度递增。从2020年到2050年将是中国老龄型人口的高峰,即最高时老年人口比重将占到27.4%,意味着每两个劳动力将负担一个老人。如此巨大的白发浪潮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无疑对我国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
按中国传统来说,老人问题,主要应该是家庭问题,赡养老人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子女的义务。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四二一”结构家庭的逐渐增加,一对夫妇既要为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而积极的学习、工作、又要照顾好“四老”和“一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蓬勃兴起的老年公寓,正是在这大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有国家投资、社会集资、民办公助、企业投资、群众自办、个人投资等多种类型的发展模式。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老年社区型——以城市老年消费群体为主要对象,专门为老年人设计和营造生活社区。通过房地产开发的路径和形式,集家庭养老、设施养老和社区养老为一体的老年公寓式社区。老年人(也可和子女家属)不仅可以租住,还可购买。作为配套设施,老年社区同时建造有老年购物、医疗、康乐、文教、家政等服务中心,配备有一支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老人、子女和社区自愿者为辅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充分照顾老人在养老生活上的各种实际需求。二是护理医院型:老年护理医院的养老机构是适应老龄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逐步向当前发达国家现代化养老院模式接近。该类型的养老机构大多是由医院转型而来,集养老、护理、康复治疗、临终关怀为一体,主要收养生活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实行24小时全程生活护理,并开展综合性的对症治疗康复活动。既解决了老年人长期住医院费用过高的问题,又可解决在家看病过多牵扯家属子女和单位人员精力的问题。三是综合养老型。更多的养老机构是面向广大老年人的,收费规格依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而定。高档次的养老机构集休养、医疗、康复、娱乐为一体,并有较专业的护理队伍,提供个性化服务。可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实行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如终身寄养或季节性寄养,甚至“周托”、“日托”,可根据收费标准提供不同服务档次,包括食宿、护理,使老人能各得其所。
我国现有各类养老机构39150多家,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的国家的供养比例相比,差距甚远。尽管这样、我国养老机构仍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原因是选择到养老机构的老人目前还只有高龄和瘫痪者居多,真正能生活自理的老人入院人数并不多。因此,加强养老机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将“院”办成“家”,才能大量吸引老年人。现代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养老方式社会化开始为不少老人和子女所接受。如果说一些孤寡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住养老院是为了有人照顾,而其余的老人们入住,则主要在不给紧张工作的子女们增加负担的同时欢度自己的晚年。
如何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危机问题,首先要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他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美国的“共同居住家庭”和“股份家庭”的新形式,不仅节省费用,而且有了聊天和互相照顾的对象;比利时推行老人家庭寄养计划,使不少衣食无靠的老人很快找到了满意接养家庭;西班牙开设“第三年龄幼儿园”专收65岁以上老人,每天早晚负责接送等。当然,我们也应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采取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服务基地。
总之,只要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就能找出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周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