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4月02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树碑 有所不为才有所为 清明诗话 守着的,就那么一点点 站在鲁迅先生 自己盖的房子 准备好了吗春游去! 食物可安眠 “十伴”能益寿 冬装的收藏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04

树碑

□文/谭海波

不知道为什么,那棵麻柳树总是频繁的出现在我的梦里。

这是一棵极其普通的麻柳树,它就依偎在秦岭腹地蒲河岸边一个叫麻柳林的地方,枝叶繁茂,黑灰的躯干老海碗般粗细。倘若它在莽莽林海间,从身边走过时你不会注意,走过了你也不会回头。

这是一棵伟大的麻柳树,“6·9”洪灾后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我的心被震撼了。被洪水肆虐过的麻柳林,原先的院子和山根的人家以及大片的水田已不见了踪影,正午似火的骄阳下,满眼尽是白花花的砾石,它英雄般地挺立在滔滔洪水中,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不屈;每当它闪现在记忆的荧屏上的时候,总会让我想起邹恒寿这个名字。

2002年6月10日的中午,我作为一名抢险救灾队员再次走进了我曾经生活过的千年古镇四亩地。所到之处听到灾民们反复重复着一句话:“四亩地街很多人能逃生出来,多亏了镇农技站的邹恒寿站长,等重新建好了家园,我们一定要给他立一块碑,让子孙万代都记住他的大恩!”6月9日晚,他发现洪峰后,连仅隔几步之遥的家都顾不上回,就立即顺街向上跑,边跑边大声呼叫撤离,争分夺秒,直到洪水将他卷走;虽然他的家人距安全地带仅几十米,他却没有时间通知他们撤离,妻子、孩子一起被洪水吞没。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留给了自己一家。也许,灾民们对英雄壮举的叙述显得苍白,也缺乏文采,但听来却是那么的令人信服和实在。

这就是我曾经生活过两年的四亩地街么?站在麻柳林的山根沿着古堡向四亩地街望去,但见楼房屋舍残垣断壁、东倒西歪,整个街面从文化站以上遍地皆是白花花的砾石,与记忆中“小上海”的繁华美丽有着天壤之别;在汹涌的洪水中有一棵麻柳树,枝叶繁茂,巍然挺立,让人心里禁不住为之一震。自幼生活在山里,见惯了各种各样的树,被树所震撼还是第一次。我在这条面目全非的小街上走着,希望能找到什么,可是什么也没找到,只是拾起了残存的记忆碎片。

十三年前,我转学到蒲河中学,随父亲住在四亩地乡政府。那时邹恒寿还是乡上的兽医,30多岁,面庞黧熏,敦实的中等个头,搭眼一看就知道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乡干部。早年的乡政府干部少、工作量大,他就经常被抽到乡上协助搞中心工作。整个乡政府起得最早的是他,工作最重的也是他,谁都可以安排他事做,也就惟有他没有怨言。他随和,尤其喜欢小孩子,总有讲不完的乡村趣事,很快我们就成了忘年的朋友。那个时候,父亲经常出差,邹叔叔总是给予我细心的照料。早上叫我起床上学,将饭莱蒸在锅里等我放学回来,督促我做作业……象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6·9”特大洪灾改写了千年古镇四亩地的历史,同时也将邹恒寿这个名字写进了历史,他是宁陕儿女中的普通一员,是小镇的英雄,也是宁陕人民的骄傲。在省、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集镇恢复重建工作星夜兼程,蒲河大桥已通车、灾民在春节前搬进了新房、防洪大堤也即将完工;小镇上的人们已走出了洪灾的阴影,正全身心地投入奔小康建设绿色新宁陕的大潮,废墟上崛起的将是一个比昔日更繁荣更美丽四亩地镇。

我又梦见了那棵麻柳树,就在昨天夜里。那棵麻柳树在这个春天,早早地绽放出了鹅黄的新芽;树干上赫然刻着三个醒目的大字——邹恒寿。我看到他在微笑。

那棵麻柳树是一块矗立在我心中的英雄纪念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