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4月23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关键是“婆婆要开明” 边走边唱的璐璐 高考成了永久热门话题 六大亮点照亮《走向共和》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 母与子 聊天休闲两相宜 快乐周末 广告 活到百岁不困难 口渴与体渴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04

高考成了永久热门话题

□文/千河

按理说,一年一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要参加高考,就象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公务员上班、生意人摆摊一样正常。但不知从何时起,这正常事却被传媒舆论、乃至商家炒作成了说不完道不尽、一年四季常热不败的永久性话题。

现在距提前到六月份的全国高考,尚有整整三个月时间,这应该是让考生临战磨枪、静心复习、宜静不宜闹的“黄金时段”,但我们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站,甚至是商店宾馆,“六月高考钱先知”,风风火火点燃了“高考经济”的火焰。

不少报纸和期刊,都开辟高考专版或专栏,撰文举例,侃侃而谈,书店书摊各类《考试宝典》、《应试指南》、《试卷精选》令人眼花缭乱;电台、电视“名人面对面”、“专家教授指点迷津”、“状元对话传经送宝”,忙得不亦乐乎;各大网站纷纷推出咨询解惑服务,把家长和考生弄得神魂颠倒;商店超市更是把名目繁杂的健脑营养、增强增大记忆的补药补品,吹得神乎其神;而宾馆饭店也紧跟其后,早早挂出了“复习客房”、“高考套餐”招徕顾客,让人目不暇接。

重视关注高考,真心服务于考生,设身处地为考生着想,这并没错,问题是有的人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别有用心地把这种本该很正常的事,弄得极不正常。而且一年比一年早,一年比一年把气氛营造得异常浓郁热烈,从而达到私利和小团体利益双丰收,这就明显的与教育的目的相悖了。去年高考前成都宾馆争开高考钟点房,河南郑州8000名考生统一着装,南方某地算命先生生意火爆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而录取公布后的“状元宴”、“谢师宴”竟成了众多媒体抢发的新闻。而眼下,离高考还有长长的时日,但高考话题,不,是“高考经济”的骤然升温加火,可以说已到了“炙手可热势绝伦”的反常境地。

也许有人会说,人家家长愿意这么做。其实不然。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对孩子寄托着很大的希望,生怕他们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而考不上大学,选不到好专业,就意味着找不到工作,没饭吃。于是不少家长宁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跨越过高考这道坎,而热衷于开发“高考经济”的各路人马,正是利用了家长的这一心理,变着法子大炒高考话题,从中大肆牟利,发考生财。

有人说如今的孩子书包里背着一套房。此话不谬。我曾粗略算过一笔账,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最少得花父母十万多元。而从参加高考到大学毕业,没有五六万恐怕是出不了校门的。所以,给高考后面冠以经济,并没错。但经济应该是一种效率、公平、信用,是实打实的资源与市场合理开发和资本的正常运作。决不是钻政策的空子,利用规章制度上的不完善或缺陷,利用广大家长和考生在某些方面的不成熟,随心所欲地把啥事都和经济挂勾,变着法子打着“高考”的旗号,借助传媒炒作造势,到处捞钱。“高考经济”的热火朝天,常炒常热,没完没了,实在是现行应试教育的悲哀。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