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对孩子期望从“人上人”到“人中人”
当女儿刘小萌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时,有人说刘小萌挑战了哈佛女孩刘亦婷,可小萌的父母不这么认为:“我们的女儿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我们并不期望她成为‘人上人’,只要她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正正派派,自食其力地生活,做个‘人中人’就很好。”
一段时间以来,那些讲述哈佛女孩、牛津男孩成长过程和教育经历的书,被一些父母奉为圭臬。他们希望照方抓药,也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下一个神童。今年春天,一本《我不再作乖乖女》的书受到许多家长的关注。作者刘小萌的亲身经历及其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使许多家长开始思考,如果把生来千姿百态的孩子们都按同一种模式制造,他们真能被加工成统一的标准件吗?而孩子心中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刘小萌的父母开始跟大多数人一样望女成凤。
小萌从小听话、用功,1996年以高分考进一所北京市重点中学。渐渐地,父母发现,小萌成绩从前列退为中等,十三四岁的孩子变得十分消沉。
一次,母亲孟燕在收拾房间时,看到小萌在英语书上写着“上帝保佑我,明天一定考好,不然我不想活了”。看到这句话,孟燕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心里非常难受。“我有一种负疚感,没想到,女儿在这种情绪下煎熬。而我只是关心她的学习成绩,没有考虑她的感受,真是太不应该了。”
小萌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明白即使我拼命努力,也成不了年级的尖子生。”
初三就要毕业的那个夏天,小萌和父母跑遍了北京所有的中考咨询会。一天,小萌对父母说:“我想上所私立学校,将来出国上大学。”
盂燕和刘洪想了很久。按小萌的成绩,如果拼命复习,也许能考上理想的重点高中。但小萌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面对重点高中更加激烈的竞争,她能够承受得住吗?
父亲刘洪后来回忆说,“当初下决心同意女儿上私立学校,我们觉得她未必能考上北大清华,与其逼迫她苦苦挣扎,将来考个普通大学,倒不如遂了她的心愿,为出国上学努力。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惠赐,莫过于让她靠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
父母反复告诉小萌,爸爸妈妈都是靠工资吃饭的人,供你到这里上学很不容易。和别人比吃穿,你没有条件。这儿的学校,管理没有原来中学那么严,能不能学好,全得看自己了。
小萌被分在实验班,是班里为数不多的几个来自重点中学的学生之一。她放下了不如别人的心理负担,又多了一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责任感。她学习非常努力,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衡量家庭教育成功的尺度应该是什么?如果说培养一个上哈佛的孩子,是父母的一种成功,那么,培养一个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但却心地善良、认真做事的孩子,是不是成功呢?培养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的公民,是不是成功呢? (摘自《中国教育报》蓝燕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