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玫瑰”情系中国穷人
□文图/陈文欣
在偏僻、贫穷的四川省汉源县,有一位金发碧眼、秀发飘逸的外国小姐,她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受尊敬的程度无异于能呼风唤雨,改变山河的菩萨。她所到之处人们总是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来款待她;为了感谢她,多少老人甚至齐刷刷地跪拜在她的面前……
这位被纯朴善良的中国老人叩谢的小姐名叫罗斯(Rose·A-cock),来自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是英国慈善机构“四川农村发展组织”的主任,也是汉源县荣誉县民。
为爱而爱,她成立了只有四个成员的扶贫开发组织
1983年,正在英国格洛斯特读初中的罗斯很偶然地通过一本书得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对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对西方世界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更是无以伦比。从此后,她对中国充满了兴趣,并立志成人后要到中国去工作和生活,破译神秘而伟大的中国留在自己心中的未解之谜。
为了这个理想,大学毕业以后,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她终于于1993年到了景仰已久的中国,并在成都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与生态研究所谋求到一份工作。
因为经常性地到农村进行环境监测,村民们的生存状态渐渐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发现中国农民很穷,生活很不容易。因而她决定将自己在中国的工作目标由研究中国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项目彻底转变到中国农民的扶贫工作上来。
为了实现自己这一目标,1994年罗斯重新回到了英国,跨进了利兹大学的校门,读起人类发展学系“中国农村发展与项目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来。
1995年,从英国利兹大学毕业时年仅26岁的罗斯在英国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名为“四川农村发展组织”的慈善机构。她的组织也有了自己的正式成员:“她的父亲亚柯克、母亲巴巴拉、自己及自己的一名同学,组织的成员一致推选她为主任,并全权委托她到中国四川农村开展工作。
撼山撼人,她用血与泪书写着艰难的扶贫历史
当罗斯的“四川农村发展组织”在英国注册成功以后,她及时地给英国驻华大使馆作了汇报,同时又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有关自己的组织性质、扶贫计划的资料给四川省扶贫办审查。
她的计划引起了四川省扶贫办的高度重视。1996年11月,四川省扶贫办特地安排人员陪同她到了四川省贫困县之一、有7万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汉源县考察。
汉源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大山丛中,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自然条件恶劣,跃入眼帘的不是土地,而是一览无余刺痛人心的荒凉和贫瘠。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藏、汉、彝、苗等少数民族食不裹腹,敝衣蓝缕,一直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到汉源后,虽然罗斯再三婉拒,但陪同她一道到汉源考察的部分政府官员依然坚持要用摩托车送她到机动车不能前行的地方再步行。也许是盛情难却,罗斯没再推辞,但是她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蜀道难的滋味:当摩托车在悬崖峭壁间的羊肠小道上颠上簸下艰难地穿行的时候,她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上。
后来摩托车终于停下来了,不是因为没路,而是因为车胎瘪了。于是送他的人将摩托车推到了路边一个修自行车的地方。补胎的是一个衣服破烂的中年男人,他身边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因为口渴,小女孩一直缠着爸爸要水渴。当时那个男人忙于手中活计,没有理睬女儿。过了一会儿,小女孩竟趴在补车胎用的水盆前咕咚咕咚地喝起来了。
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罗斯吃惊不已。然而她更没想到的事情还在后头:当那个男人发现盆里的水减少了一大截之后,竟拿着棍子无情地抽打着女儿:“该死的东西,你将水喝完了,我用什么来补胎?……”面对此情此景,罗斯气愤不已:父亲怎能对儿女这么狠心?当她明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缺水造成的之后,鼻子一酸,泪水犹如断线的珠子般唰唰地流了下来。
无论走到哪里,最牵动她的心就是那些孩子们。寒风萧瑟;由于没有足够的衣服用以驱寒,孩子们的脸被冻得红肿开裂了,手上和脚上也长满了冻疮,部分冻疮甚至溃烂流脓……看到这番情景,罗斯心酸极了,她索性脱下了自己身上的防寒服,给身边正好奇地打量着她的孩子穿上。然而,就在身边的孩子穿上衣服的那一瞬间,她惊奇地发现,好几个孩子都一齐钻到了刚穿上她衣服的那个孩子宽大的衣摆里,只露出几双乌溜溜的眼睛感激地看着她……短短的几天考察之后,她当即决定将自己组织开展扶贫活动的地点选在了汉源。
有了目标后,她花去3000多元年租金在汉源县供销社宿舍租了一套房子,作为“四川农村发展组织”在中国的办公地点和自己的生活起居室。又买上了蜂窝煤、锅、碗、瓢、盆等简易的生活用品,开始了自己职业化的扶贫工作。
那段日子里,罗斯十分狼狈,她不仅做不来饭(因为她以前从来没做过饭,特别是用近似最原始的方式做饭),甚至连生火也不会,每当做饭的时候,她都弄得一屋子乌烟瘴气,自己也灰头土脸。尽管如此,为了节约钱以用于扶贫,她却总是痛苦地吞咽着自己“烹调”的半生不熟的饭菜,也常常因此闹肚子。
虽然村民们祖祖辈辈因为缺水而生活得极为不易,但是真要改变他们饮水现状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罗斯刚到汉源的时候,她就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她曾经在为一个村子上马饮水灌溉工程的时候就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虽然那个项目按理说是人心所向。然而就在该项目即将开工之时不少村民却提出,饮水灌溉问题固然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可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各家有各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上马饮水灌溉工程,不如将那一大笔工程款分给大家算了。这种观点罗斯显然是不赞同的,这不符合她及她的组织在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原则。
罗斯更没想到,在工程正式开工的那天,工地上呼啦啦来了十几位老人,他们中有的人对刚打出的岩石和刚挖出的新土叩头作揖;有的人气势汹汹地围着她、围着施工人员嚷嚷着什么;有的人抱着施工队员的钢钎、铁锤怒骂不已;有的人坐在或躺在刚挖出一点新土的工地上痛哭流涕:
“这山千万凿不得!不然会触动龙脉,破坏风水。”
“破坏风水会给全村人带来血光之灾!”……
老人们声泪俱下的抗议排山倒海地扑向她。
这是怎么回事?罗斯惊骇不已,脑海中一片空白。当她明白要化解“血光之灾”的最好办法是以血祭血时,她含泪拿起了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犹豫地在自己的手臂上戳了一条口子。“我真诚地祈祷我身上的血能够化解可能降临的血光之灾……”她虽不信封建迷信,但她知道这是唯一能够化解村民们心中恐慌的办法了。
殷红的血从罗斯瘦削而洁白的手臂上流了出来,一滴滴洒在工地刚凿出来的新鲜泥石上。
在场的人无不被她的举动惊呆了。亲历这撼人心魄的一幕,那些迷信的村民也全都无话可说了。
虽然工程又如期举行了,但是经历这番波折之后,罗斯内心深处却泛起一阵阵不被人理解的酸楚。
痛并快乐,鲜活的爱情被扶贫事业剥蚀
在英国时,从罗斯还未满18岁开始就有很多男孩子喜欢她、追求她,读大学时追求她、着迷于她的同龄人更是不在少数。男孩子们追求她,既因为她长得十分漂亮,也因为她成长于一个殷实而良好的家庭、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她却没有答应他们其中任何一个人的追求。
对她的选择,许多追求者都百思不得其解,性格外向者纷纷向她询问个中原因。
“我的最爱是中国,我的理想是要将自己的青春、学识一点一滴地倾注给中国,我必须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面对这些爱慕自己的人所提出的问题,她总是神色坚毅地说。
没办法,他们中不少人只得放弃了自己的追求。
但是也有执著地追求她而愿意与她一道远赴中国,帮助她成就事业者。这位为了爱而甘愿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者就是理查德(Richard)。他是一位电脑工程师。1997年追随来到中国,成为“四川农村发展组织”的会员。
虽然生长在大城市之中的他是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也是第一次参与到中国西部开发和扶贫事业当中,更是第一次走进中国西部原始贫穷的大山之中,但他却并未因为自己为爱所吃的苦头而后悔。
自从到了中国之后,他就努力地适应着中国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适应着扶贫事业的琐碎和艰辛。
在汉源,他与罗斯一道奔波于荒凉贫穷的远村僻寨,饿了跟村民一起吃玉米糊、烤土豆、荞麦粑粑;渴了跟村民们一样喝山泉水解渴;困了又挤在村民们的土坯床上睡觉。有时候为了配合完成罗斯的扶贫方案,理查德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
如今倘若走进汉源县顺河彝族乡板羊村境内,可见板羊村的高山脚下湍急的大渡河上,有一段长度达到800多米的输水管道横跨河面。这个使河对岸旁高山上的山溪水能够跨越天堑的输水工程就几乎是理查德用生命换来的。
板羊村耕地奇少,坡度陡,土壤贫瘠、山上无木少草,自然条件恶劣;地里能产的土豆和玉米根本无法填饱人们的肚子,村民们生活得极其辛苦;由于资源匮乏、经济落后,村民的房子也全都是用土块垒筑而成,简易而破败。
不仅如此,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的人们守着四季流淌着碧波清流的大渡河却饱受干旱之灾和无水之苦。这是因为板羊村在大渡河岸的高山之上,与两岸的高山相比,咆哮的大渡河也仅是一条深涧而已,村民们要从河中取水饮用或是灌溉庄稼真是比登天还难,因而村民们一直靠雨水吃饭和生活。
为了解决困扰了板羊村村民们不知多少代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罗斯在广泛地征求了村民们的意见之后,决定为其上马人畜饮水工程。
然而,罗斯和理查德围绕着板羊村的地界找了一遍又一遍,却一直没有找到有水的迹象:没有自然天成的泉水,甚至连地下水也没有……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村里的一位老人却告诉他们,要解决饮水问题只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大渡河中汲水;二是在大渡河上修一条输水管道,从大渡河对岸的山上取水。
这两种办法罗斯和理查德都曾考虑过,只是所涉及到的工程太大,同时风险也太大。可是除此以外又没有其他什么办法,他们只得在这两种不太可能的取水途径中寻找可能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他们很快淘汰了在大渡河中取水的方案。因为要从大渡河中取水,除非有大功率的抽水机,要驱动大功率的抽水机则需要柴油机动力或电力。用柴油作能源实际上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用电作能源虽不会污染环境,但村民们连照明都用的煤油灯,又哪来的电呢?
于是他们硬着头皮选择了第二种取水方案,在大渡河上飞架一条输水管道,从对面的山上引水。这样可以一劳永逸。
可是谁去对面的山上考察呢?罗斯自己没有攀爬峭壁的本事,若是派本地人去,却又得不到所需的技术参数。
理查德挺身而出了。他找来一叶扁舟,毫不顾忌地向大渡河对岸划去。
然而湍急的大渡河岂是一叶扁舟就可轻易横渡的。随着小木舟逐渐划向河心,理查德和小木舟如漂流瓶般地上下晃荡,令人胆战心惊。这时候罗斯才突然想起理查德是一只旱鸭子。她不由得大惊失色。
或许是理查德的真诚与善良感动了上帝,他平安地到了彼岸。此时,罗斯再也顾不得什么了,她泪流满面地嘶声力竭地向对岸的理查德呼喊,请他千万别再划小木舟渡河返回。然而河面太宽,她的声音理查德并未听见,理查德在考察了对面的山溪之后还是驾上了河水中命若悬卵的小木舟返回。
那时,面若死灰的罗斯泪如泉涌,她搂着理查德哭得就跟掉了魂似的……
然而,理查德还是最终离开了罗斯。
理查德知道罗斯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在事业和爱情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她不可能放弃事业而选择爱情,也不可能迁就他。但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委婉地告诉罗斯,他希望自己的事业也得到发展,他希望甚至请求罗斯跟着他一道回到英国去,因为英国也可以开展她所钟爱的扶贫事业,可以从事针对于中国的慈善事业。
但是罗斯每次都态度坚决地告诉他,她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中国她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
他们就在这种各执己见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于是又一次事业发展的机遇降临到理查德头上的时候,他离开了。
理查德离开后,好长一段时间里,罗斯走在曾与理查德一起走过、一起奋斗过的地方时都常常会睹物思人,泪眼朦胧。
但是,怀念自己曾经爱过的人并不意味着她对自己的选择后悔,失去了理查德一人之爱,她却赢得了更广泛的爱。
情系扶贫,她的天使形象成为一种精神力量
2000年初,一位在伦敦大学读书的名叫范心苗(Elsa·Fan)的美籍华人从国际互联网上看到了“四川农村发展组织”的资料后,也被深深感动,她多次给罗斯写信要求到汉源县从事农村扶贫工作。经过罗斯的考察后,同意她成为该组织的一员,并批准她到汉源县具体负责妇女的小额信贷项目,配合罗斯的扶贫工作。
郭玉梅,一位汉源县土生土长的女孩,毕业于四川林业学校,现负责管理组织的林业项目……
如今,“四川农村发展组织”在汉源的扶贫志愿者中有“五朵金花”。罗斯是该组织的负责人,范心蕾(ElsaFan)、凯琳(CarolineLeg。os)、郭玉梅是罗斯的得力助手,丽达(RitaBonomally)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她们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毛里求斯和中国,姑娘们像罗斯一样,每天深入贫困村寨,为心中的扶贫事业而奋斗。
罗斯在汉源的几年扶贫工作中,已先后为全县28个特困村中的11个村落实了具体的扶贫项目;为1万多人解决了饮水问题;有近3万人直接或间接得到了她扶贫善举的惠泽。仅去年,她的“四川农村发展组织”就资助了9个村庄199名孩子的上学问题,帮助两个山村新修了学校;给300多名农村妇女提供了小额贷款;在8个村庄建成了人畜饮水和灌溉水系统;为6个村子提供并种植了包括核桃、板栗、杜仲、桤木等在内的实惠林业树苗近20万株……截至目前为止,罗斯及她的“四川农村发展组织”已为汉源当地贫困村民先后投资了近200万元人民币。
为感谢罗斯对中国建设事业的热情支持和友好合作中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10月1日,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授予了她“友谊奖”的崇高荣誉,并特邀她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建国五十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朱总理还亲切地接见了她,高度评价她的扶贫善举,并称赞她为“参与中国西部开发的美丽的英格兰玫瑰”
2000年9月,四川省政府也授予了她及理查德先生“外国学者在川杰出贡献奖”。
今年3月,她又被四川省妇联授予了“四川省杰出妇女”的光荣称号。
罗斯无偿的经济支持给汉源县的贫困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在他们心中,罗斯简直既是“扶贫天使”,也是“西洋富婆”。
然而,罗斯是“扶贫天使”不假,但“西洋富婆”的头衔却一点也跟她扯不上边,因为除了一颗爱心,她几乎一无所有的。
为了节约更多的钱用于扶贫事业,她过得相当清苦,几乎也达到了被别人扶贫的程度;在她的家(也是她的办公室)里,除了与外界保持联系必要的电话、电脑和传真机要显得时尚一些以外,家具更是少得可怜且非常落伍;沙发是破旧不堪的布沙发;办公桌是别人淘汰了的最原始的木条桌;电视机是一台从旧货市场买来的外壳已经变了形的黑白电视机……
不仅如此,她的日常生活开支更是少得令人难以置信;她每天只吃一点自己做的米饭和用少量菜油炒的素菜;有时候甚至吃一个烤土豆就算熬过一顿;倘若遇上忙不过来“被迫奢侈”时,也往往只到街上的小馆子买上一两个馒头,拿回家蒸了吃……几年如一日地如此生活,她初到汉源时丰满的身体如今已经骨瘦如柴了。
“您的多少青春已经流逝在这片贫穷的土地上了,您不后悔吗?”采访罗斯时,记者弃满几许怜惜地问她道。
“我不后悔!”她笑着说:“青春流失不可怕,贫穷才最可怕。我留在汉源的目的是要让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够读上书,让大山里的村民走向富裕,让这里的荒山能够变成森林……到那时,我才会心满意足地离开四川,离开中国。”
“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罗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吃尽千辛万苦参与中国扶贫,她是当之无愧的当代白求恩!”谈起罗斯,汉源县委一位姓汤的书记激动地说:“不仅如此,她也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她对汉源无私的扶贫行动,我们看到了凭借脚踏实地的扶贫方式使国家级贫困县汉源尽早摆脱贫困,走进小康的希望!”
图片说明:这就是心灵比容貌美丽的“英格兰玫瑰”——罗斯。
(未经作者同意,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转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