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助学贷款银行心有余悸
国家助学贷款,圆了不少特困生的大学梦。但在银行已走向市场的今天,信用却无法律约束力,银行怕学生还不了款,形成不良资产,在审查时,挑挑捡捡,结果使不少特困生贷不上款。
2000年,国家为了让更多的特困生能上起大学,出台了助学贷款政策。如今这项政策落实得怎样?记者采访了相关银行。
助学贷款政策性比较强,而银行是企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发放贷款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化利润。在谈到助学贷款一事时,几家商业银行都有共同看法:多少有点不情愿。有的商业银行还暂时停止了这项业务。其关键还是怕学生还不了款,形成不良资产。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某银行在国家开展助学贷款前,开展了商业性助学贷款,怕有风险,让保险公司担保。因学生不能按时还款,使保险公司赔了100万。从此,该银行再也没开展这项业务。商业性助学贷款已给银行上了难忘的一课,而政策性助学贷款更让银行心有余悸。
余悸一:信用担保可靠吗?大学生毕业后是流动的,人找不到怎么办”?又没有法律制约。另外,办一笔助学贷款才万把元,费时、费人、成本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银行不可能挨家挨户去讨债。
余悸二:学生因学习不好或违规被校方开除怎么办?学生因病中途退学怎么办?目前,几家银行正在与开除学生的校方交涉学生还贷问题。因此有的银行在给学生发放贷款时,必须要求学生身体健康、品学兼优,每门功课必须及格。否则不贷。
余悸三:有的学生靠欺骗套贷,有的则赖帐。某家银行告诉记者:基层反映有名学生靠熟人,开来特困证明,套取助学贷款。有的贷款生明言:反正又没法律约束,你不还贷,银行能把你咋样。
据省教育厅贷款中心主任张典元介绍,到6月底,全省有42所公办院校享受到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全省申请助学贷款的特困生84453人,银行审批才20259人符合条件,贷款总额仅2.2695亿元。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