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荒漠边缘的绿洲
——大荔供销联社下岗女工李娅玲创业记
尽管从大荔县官池镇到沙苑农场边缘地带的百亩荒沙地,驱车只需30分钟,但是,对于下岗女工李娅玲来说,在这段沙坎上,跋涉了7个年头后,终于才有了这条通往绿洲的平坦之路。
在官池镇不远的地方就是沙苑农场,这里有块被人遗忘了的荒沙地,多年寸草不生,而且逐年向四边扩展。1997年2月,从大荔县供销联社下岗的女工李娅玲和三位同事来到农场,要求承包这片荒沙地,准备推沙盖土,种树养猪,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农场当即决定,以最低的费用,承包给这几位下岗创业者,合同一签就是25年。
荒沙上造田,谈何容易。首先要把如山的黄沙推平,再从几里外买来黄土,一点一点的覆盖,然后种上树,才能固沙。在如今长势很好的果树林前,创业者之一的下岗职工,现在已是技术员的张纹瑜回忆说,那时候,他们每天都到这片荒沙地上,一个简易的篷子里,吃、住在一起。荒凉的沙滩上无遮无掩,沙地表温度高达40多度以上,穿鞋在地里干活,一踩下去,鞋里就灌满了沙子,所以只好光着脚干活,晚上每个人的脚都烫得全是血泡。
艰苦的创业总是有收获的。第二年春天,李娅玲和她的三位职工硬是凭着一身苦,在茫茫的荒沙上,推平2.8万方沙,覆盖了3万立方土,打下3眼机井,植了5000多株固沙树苗,终于打造出了一个能继续扩大生产的生存平台。
平沙造田的初步成就,坚定了李娅玲继续创业的信心,县联社工会主席、副主任赵贤若为解决李娅玲资金困难,四处游说,先后两次为她争取到信用社贷款45万元。康庚桂主任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科技指导,经密植矮化桃树结出的单个果重竟有七、八两。1998年底,一块“大荔县沙苑兴旺养殖场”的牌子终于挂在了李娅玲简陋的办公室门边。企业也随之发展壮大起来。
记者看到,昔日的黄沙已不见踪影,现在桃、枣、杏绿树成荫,在一片已挂满色泽紫红的辣椒地里,李娅玲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她们在“兴旺养殖场”的基础上,去年10月成立了“绿环公司”,公司的固定资产已达148万元。基本上形成了上栽树,下种草,草喂猪羊,粪来肥田的良性循环产业链。几年来不但向市场提供肥猪8000头、鲜枣30吨、花生35吨和鲜桃、鲜杏外,还先后吸收了34名下岗职工来场就业。今年,还和山东一家公司签了合同,专门种植一种出口的良种辣椒,用“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地区的椒农共同致富奔小康,使这片地处边缘的荒漠,变为财富的绿洲。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