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之“苦笑”
——读《北国周末》5·30之《苦笑》有感
□文/汪海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教诲我们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想,大凡有点“文化”的文人一定会铭记在心的,并试图着把它发扬光大做为己任。
例如,俄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一些名篇佳作《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通过“引进”到中国学生教课书中,成为“家喻户晓”的范文,作为缪斯的崇拜者,我们打心底感激。
不过,在我拜读了2003年5月30日《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第4版,简桥生先生之小说《苦笑》后,作为《陕西工人报》的一名普通读者,我为简先生幽默之小说《苦笑》叫绝,简先生不声不响地发扬“拿来主义”,悄悄地搞了一些“引进”。
我们的简先生,把时年23岁的契诃夫写下鞭挞生活中丑恶现象的作品《窝囊废》“拿来”,且记住了鲁迅先生的教诲要“加以选择”,在“引进”时,把《窝囊废》里的“家庭女教师尤利娅·瓦西里耶夫娜”引进成了《苦笑》里“小保姆”,“三十卢布”引进成了“300元”人民币,“打碎了一只茶杯和一个茶碟”变成了“打碎了3只碗和一只茶杯”,真是“发扬国光”。
简先生大胆率先引进作品,敢为人先的精神,煞是可贵,着实给国人“上了一课”。感谢简先生之幽默。
为了方便广大读者阅读,现将尚未经简先生“选择”的《窝囊废》原文附录如下,以飨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