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17日
维权之页
03

让全员技能化支撑企业的明天

——西安高压局开展“三个一”岗位练兵活动记事

今年刚20出头的马鑫是西安高压供电局的一名普通线路维修工,去年刚从部队转业而来,工作中是个新手,说句不好听的话,连打绳扣都不老练,打绳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从今年5月起,马鑫的父亲发现他对打绳扣着了迷。每天一下班,也不看电视也不像往常那样出去玩,而是坐在家里一心一意地练习打绳扣,桌子腿、床腿、暖气片都成了他练手的“家当”,常常一练就是半夜。是什么动力让马鑫如此“执迷不悟”呢?已从供电局退休的父亲到单位一打听,才知道单位正在搞“三个一”岗位练兵活动。马鑫的父亲连连称赞这个活动搞得好。局工会主席郑进丽告诉记者,“三个一”活动就是100余名职工全员参加培训,通过考试考核选拔出100名岗位技术能手,再通过技术比武选出10名岗位技能标兵。局长李新建说,随着高科技、新设备在电网中的广泛使用,必须锻造一支知识化、技能化的职工队伍,才能适应企业发展对全员技能化的要求,工会组织开展的“三个一”活动为全员技能化提供了有效“平台”。

全员培训从最基本的做起

西安高压供电局是1999年在电力体制改革中新成立的单位,职工来自各个方面,特别是随着一批老技术工人的退休和复转军人、大中专学生分配来厂,职工整体技能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电网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要求。活动开展前,有的职工到生产现场后甚至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虽然高压局每年也举办一些单项技能比武,但职工整体业务素质的落后促使他们必须从最为基本的东西做起。整个比武活动从今年一月开始,在第一阶段,局工会和职培中心组织20多名高级技术人员,针对生产和技术中实际问题,根据工种具体而详细地出了3500道复习题。全局共有1800多人次参加了40场集中培训,各单位还根据生产实际和人员素质,都从最为基本的东西做起,采取培训员与兼职技术专责培训相结合、工区培训和班组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使职工对生产程序和技能要求烂熟于心,首先解决该干什么、该怎么干、该怎么干好的问题,在活动第一阶段掀起全员学业务、学技术的热潮。

比高考还严格的考试制度

在完成全员培训之后,“三个一”活动就进入考试考核阶段。因为这次活动采取公开试题,严肃考试的办法进行考核,改变了以往技能比武中“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比武而比武”的弊端,主要是通过考试让职工真正掌握该掌握的东西,最终达到提高整体技能水平的目的。

今年52岁的女职工江红玉是调度通讯所的一名老职工,在这个高精尖科技集中、大学生成堆的单位,江师傅首先感到压力重重,听说局里要开展技能培训和比武活动,她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可以得到有效培训,担忧的是怕自己比不过年轻人,给老职工们丢脸。自培训以来,她业余时间全抱着书学习,几个月下来,好几本书的边都被她翻毛了,可见用功之深。通过考试,她考了所在工种的第一。记者采访她时问:“考试严不严?”她说:“比高考还严格。”

局工会郑主席说,他们考试以70分为及格线,本身就是严要求。考试试卷以密封形式出现,考试监考由工会、人教处、职培中心派人和数名干部专门监考。而且在每个教室采取多工种交叉考试的方法进行理论考试,杜绝了舞弊行为。瞧瞧这些形式和措施,能说考试不严。正因为严格,才出现了江红玉等一大批刻苦学业务的老职工代表和马鑫等许多苦练技术的年轻职工代表,使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比武比出真功夫

汽车司机马建国在参加完理论考试和技能现场比武后获得汽车驾驶员这个工种的第一名,有个别职工还不服气,但小马的确是靠真功夫赢得名次的。在比武现场,台架试验、过独木桥、倒地沟等项目,小马每个都做得天衣无缝。当场监考的西安市交警支队四大队的几名交警说:“西安各个企业的司机都有像小马这样的技术,我们的工作就轻松多了”。

比武比的是真本领,真本领是练出来的。也许在比武前,马建国的驾驶技术不是首屈一指的,可在培训学习中,他通过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了技能,这正是比武活动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价值。

在活动中,单从练习技能来说,马建国就比别人下的工夫大。每天早上6点钟就到单位,搬出台架进行故障排除训练;每天下午下班后和年轻司机段炜抬出钻杆、枕木等,练习过独木桥、钻杆等必考技能,一练就是三个月。本领是练出来的,他取得了第一名,段炜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还有前文提到的马鑫,他经过三个月的练习,最后让父亲用布蒙住眼睛也能将十余种打绳扣方法打得非常熟练,在比武中他荣获线路维修工第一名。这完完全全是真功夫。

“三个一”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人人学技术、个人敢争先的氛围,职工整体技能素质有了较大提高。95.4%的职工考试成绩达到了70分以上,形成了新的年轻的技术骨干队伍,使具有中级以上技术等级的职工在生产一线占到90%以上,全员技能化的步伐迈出坚实的一步。

■本报记者 阎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