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的打工者
(上接一版)
“在日本公司上班绝对不敢迟到”。罗刚说,即使有时出差回来已是凌晨时分,也不敢睡懒觉,上午9时必须准时坐在办公桌前。罗刚告诉记者,过去他可是没有正点进过办公室的,领导经常睁只眼闭只眼,迟到个几十分钟也没啥。可这在外企是绝对不允许的,即便不打卡、不扣薪,也不敢迟到半分钟,因为别人都很敬业。“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外企的工作氛围逼着你向别人看齐。
蓝白格的休闲上衣,牛仔裤,高高的马尾辫在脑后来回摇晃。乍一见张琪,你一定不会想到她是外企的高级职员。“我曾是省内一家电视台的美术编辑,待遇还算不错。但我不喜欢那种太过沉闷的气氛,就进这家美国独资的广告公司。我在这里实现了从传统编辑到电脑特技的过渡,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公司里一位美国同事的‘钻劲’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也开始刻苦读书自学,慢慢成了公司里的全能专家。有一次,公司里进了一套编辑设备,5天后要投入使用。我和老板就轮流啃书、试设备,4天后试着出第一张片子时,我们高兴得在办公室里大喊大叫。”
张琪最后告诉记者:“在外企可以自由张扬我的个性。”
外企打工的压力
在一家跨国企业平步青云,如今已是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的季女士,可谓是朋友和同仁所崇拜的成功者了。但是,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别看我今天风风光光地坐在这里,但两年后、三年后……我坐在哪里很难预料,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明天我在哪里工作实在无法把握,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实力,以强劲的实力迎接挑战。”
季女士的说法,在一位职业咨询师那里得到了验证。据这位职业咨询师介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有数百人找她咨询、“看病”。其中35岁以下者占86%,三资和民营企业的占49%,中高层管理者占40%,这些数据表明,白领的职业困惑太多、压力太大。
美国某通讯公司驻渝分公司的仝先生说:“在外企工作,薪水倒也不低,至少比普通市民的平均工资多上好几倍。但我已届中年,本科学历,在整个公司里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新来的年轻人,学历不比自己差,英语又特棒,公司又将他们看作是极有潜力的培养对象,不出几年,这些年轻人就能赶上自己甚至超过自己。外企的生活总让人感到未来的生活实在无法预测。一边野心勃勃地描绘着未来的生活,一边又忧心忡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炒鱿鱼’”。
在某外资公司任公关部经理的杨女士说:“年轻的时候,在外企工作有一种荣耀感,觉得有好多学习和锻炼的好机会。而到三四十岁,步入中年的时候,这种荣耀感已被危机感所代替,即使职位再高,你仍会觉得这份工作已不属于自己,说不定哪天人家就会以你年龄大或其他什么借口把你给辞了。现在很多外企打工者都处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外企是年轻人的战场,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紧张工作,费尽心力,千斤重担压肩上,不敢有丝毫放松。
外企打工者的归宿
前两年的外企扔出了一个又一个“重磅炸弹”,煞是惊人:吴士宏离开微软(中国)公司,出任TCL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汉生离开中国惠普公司副总的位置到北大方正电子公司任总裁……这些昔日在外企打工的“名星”们相继离开外企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做一个外企白领”,曾让中国年轻的学子趋之若鹜,然而今天为什么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告别外企呢?有一位从外企跳出来的人说:“我有在外企工作的背景,受过规范的职业培训,学习并掌握了跨国公司优秀的管理经验,所以,我想回到国内企业发挥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可以说,我的最终目的不是留在外企工作。”
这一现象对中国企业来说,也许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由于目前工资、住房、职务、福利等各方面的待遇都无法与外企竞争,在将来一定时期内,去外企工作仍将成为相当一部分国内人才就业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