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30日
维权之页
03

政府的门咋这么难进

12月15日上午

西安市信访接待室

走进挤满人的信访接待室照顾一下年龄大一些的老人,马青璞又折返出室外,组织年轻一些的人整理好相关材料,在冬日清冽的寒流里,怀揣焦灼的希望期待信访工作人员叫一声自己的名字。

西安艺华装饰工艺加工厂早已不复存在,1995年这家地处西安市莲湖区的企业被碑林区一家企业兼并,当时加工厂的100多号人被每人两千到六七千元不等的安置费打发,职工档案被转至碑林区,工作没了,生活便没有了着落。由于大部分职工大字不识一个,更不用说知晓法律知识,同是企业职工的有文化的马青璞便受大家委托,写材料,跑门路,希望给大家讨一个说法。

由于自古以来的就有“惧讼”和“仇讼”的思想,群众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纠纷,而不愿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矛盾纠纷,何况法律意识并未完全普及,上访,便是不少人寻求解决问题的唯一途经。

莲湖区经委,区政府,碑林区经委,区政府,西安市政府,马青璞带领着上访队伍一级一级政府机关找上门去。奔波将近十年后的今天,马青璞回想艰辛历程,没有多说什么感受,她只是凝望一下旁边那些发如银雪的老职工。

“直到现在,一茬茬政府机关的门卫都认识我们。我们还曾在市政府门前静坐堵过大门,北院门派出所的警察同样跟我们很熟。”

这该是怎样一种表达,它的苦难意味让人感到无比酸辛。由于是集体企业,解散时还不知道什么是社会统筹,所以养老医保统统谈不上,有些职工一家四五口都在这个企业工作,没活干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都是六七十的人了,听说可以按政策补缴养老保险,但谁能拿出那几万块钱呢?有钱过日子这些职工还能上访吗?办低保吧人家查一下档案我们居然还都是在岗职工,不够资格?”

或许是集体上访起了一点作用,西安市信访接待室的人员告诉她们,莲湖区政府准备拿出一部分钱给她们补贴一下生计。虽然不足百元的补贴连每月低保的标准都够不上,但她们已经很满意了。

记者看见她同样皓首白鬓。但她们所要的结果还没有落实,上访还得继续。

她说了一句感触最深的话,政府的大门难进,官员的心门尤其难进,因为解决问题最终还要靠官员的热心呀。

诚如马青璞所言,解决上访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官员能够亲民为民,但据了解,上访者报以极大希翼的政府对于出入大门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制度,身份证、介绍信、工作证等证件一样都不能少,有些机关还要求人门者说出登门理由或要求由受拜访人带进门,但是上访者是什么样的群体呢?农民、破产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他们有的除了身份证之外几乎再没有其它证明,更不用说认识什么官员了,拒斥、阻挡,一拨拨的上访者常常只能在政府门前静坐或越级继续上访,上访的酸苦已经使他们久而不知其酸苦了!

■文/图 本报记者 宋宗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