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16日
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04

吃喝“实名制”不是特效药

□文/陈仓

据多家媒体报道,安徽省为了狠刹“吃喝风”,实行公务接待就餐“实名制”,要求详细登记来客姓名、职务,以及随行人员和陪同人员姓名人数,填写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审批单,严格审批审核,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批评。许多人为此新举措叫好,依我愚见,先别急叫好,此举不见得是治疗“吃喝疯”的特效药。

平心而论,制定这项政策的目的是好的,办法比以往严格、透明多了。但是,这项制度最多是个改良,而不是革命性质的变革。不彻底的、改良性的政策往往留着很多缺口。吃喝“实名制”首先允许吃,经过审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吃,如同流产了的《筵席税条例》一样,依法缴税就可以合法吃喝。“实名制”集中了吃喝申批权,有审批权的部门和人员可以严格限制没有审批权的部门和人员,只是防止了多头审批吃喝。如果掌握“一枝笔”的人多批几次,人家照样可以大吃大喝。法定标准挡不住会钻空子的人。当年,“四莱一汤”被弄成“四盆一缸”。现在,确定人均每天50—100元接待标准也没用。如果多写接待天数,或多登记几个陪同人员,少去几个吃喝人员,吃喝标准自然可以提高。如果接待人员胆子大,把小人物吃喝帐记在大人物名下,谁敢去查?管钱财和吃喝的干部基本上是领导“铁杆”。如果财务人员和接待人员愿意为领导分忧,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加瞒天过海的办法,先将吃喝费用挂帐,然后找机会合并结算,或在票据上填写“会议费”、“住宿费”、“办公用品”等内容,财务帐单上就反映不出吃喝痕迹。如果动用“小金库”资金支付吃喝费用,任何制度都不管用,完全可以做到“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假若如此操作,群众到哪里去监督?更为严重的是,接待者多数是下级单位,被接待者多为上级单位,上级领导或权威部门,谁敢长期记上级领导和权威部门的吃喝帐?还想不想混啦?

现在就可以断言,吃喝“实名制”只能管住老实人和权小的人,此举不是治疗吃喝风的特效药。相比之下,过去老红军实行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由国家审计署率先实行的“费用自理,不许白吃白喝”的政策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好政策。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