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要听雄鸡第一声
“羊毫题吉语,猴戏唱新春。”今年的新春似乎染上了猴性,降临人间的心情与往年相比好象更为急迫些。这不,2004年1月22日就迎来了孩子盼望已久的新年。
此时,我正静坐在新居的窗前,入神地捧读着清人赵翼的《瓯北集》,被他那些优美但有时颇带惆怅之感的迎新诗所感动。
赵翼一生写了不少迎新之诗,进入老境之后此情尤切。
“纪岁又从元日起。”(《壬寅元日》56岁时作)。叹岁月流逝,人生短促。
“爆竹声中早起虔,望空遥拜九重天”、“国家大福吾私福,身阅乾隆六十年。”(《乙卯元日》时年69岁时作)。乾隆时,边疆固安,人民乐业。此乃国家之大福,而生民免受颠沛流离之苦,实乃个人之私福也。诗人能在安稳的日子里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自然要“望空遥拜九重天”的了。
“身历三元上中下,眼看四代子孙曾。”“生长太平将大耋,古来词客几人能。”(《甲子元日》78岁时作)。诗人宦海沉浮,急流勇退,辞归田园,授徒吟诗,尽享孙孙绕膝之乐,无蝇营狗苟之心、惶惶不安之苦。古今为文为官者能有几人?诗人安有不志得意满之理呢?
然而,生活安稳,无衣食之虞的诗人,虽归隐田园,却心怀天下。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生民的疾苦。
嘉庆十二年冬季,全国不少地方遭大饥荒,赵翼吟有《荒景》、《剥榆皮》、《掘芦根》等诗,描述了当时的戚惨情景,读来让人泪下。
他作《岁暮荒景益甚偕诸绅设局劝赈即事感赋》再次抒发对饥民的关切之情,并带头捐银千两。他还在《戊辰元日》一诗中写道:“荒后人情皆望麦,腊前花信暗催梅。”灾荒里的岁月最难耐啊,人们眼巴巴地盼着新麦早早下来,好救济饥饿难耐的肚肠。
“寥空雪少欣偿雨,闰岁春迟未响雷。老去情怀惟祝国,篝车会见屡丰来。”(82岁时作)。诗人因冬雪稀少而发愁,闻春雨而欣喜。急切地盼望着春天响雷下雨,更祈求家闺丰收。
嘉庆十六年,赵翼已85岁,他在《辛未元旦》中写道:“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更知己琼霙,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85岁的老夫,依然奋起,“要听雄鸡第一声”。确实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了。
当历史跨进了2004年之后,如今的九州之内,绝大多数人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数量的人已奔了小康,有的还住上了花园洋房,有了私家车,春节时到国外旅游,已是稀松平常之事。但是,富了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肩负帮助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肩负国家重要建设项目的人们,也要像赵翼那样“深居庙堂,心怀天下”,心里多想些下岗职工;多想些因旱涝、地震灾害致穷;多想些因病患陷入困厄的人们。在这阖家团圆之时,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激情进取,志在超越”,“要听雄鸡第一声”的信心和勇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事情进一步办好。 (番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