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工业化使宝鸡挺胸抬头
在宝鸡市长姚引良所作的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8355”工程(建设重型汽车和零部件制造等八大优势产业制造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资本总量占到实收资本的30%以下;培育和发展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0户,其中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5户;全市工业实现年增加值2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0%以上)被列为全市的首要工作。此举可解读为是宝鸡市继续加大战略性结构调整力度,走工业化之路的又一措施。
从—二三产业的比重分析看,截至2002年,宝鸡市第工产业由原占全市CDP52%下降为47%,其中工业占37.7%,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低6.3个百分点。伴随着工业比重的走低,宝鸡市国内生产总值也由“八五”末占全省比重的11.9%下降为10.6%,下降1.3个百分点;GDP绝对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由全省第二位分别下降到第三位和第四位。
究其原因,宝鸡的主要问题就是工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又滞后于工业化,由此导致大量劳动力滞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部门,经济增长受到消费需求的制约;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影响了整个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到2001年底,宝鸡市的经济结构已经到了非调整难以发展的程度。而调整的关键就是走工业化之路。显然,有关决策层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梳理近两年来宝鸡市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脉络,不难发现五个特征:
相继出台了《建筑工业强市的决定》《关于加快工业强市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保障;
通过引资嫁接、分离改制、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形式,推进国企改革和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国有资本退出绝对控股地位;
着力支持、培育陕汽、宝烟、东岭、宝钛、秦川发展等30户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构筑工业强市的有力支撑;
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和加工业整体水平,宝鸡二电厂扩建、宝烟厂扩建、陕汽重型汽车扩产,华山车辆厂扩建等一大批年产值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的实施,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宝鸡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由其管理资产的一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形成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新体制。
工业化发展之路的效果很快显露,2003年,宝鸡市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11:51.4:37.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1.97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增加值101.26亿元,增长16.7%。第二产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使得宝鸡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1.12亿元,在10%左右的平均增幅下徘徊了十年之后,达到12.6%这一九五以来的最高水平,列关中各市区第一,较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都高。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