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方面技工“吃紧”,一方面技工没有事干,这为何故——
企业技工人才闲置现象扫视
近些年来,技术工人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但令人费解的是,在全国上下技术工人普遍“吃紧”的告急声中,一些国有企业仍存在有形或无形地浪费技工人才的现象。据笔者观之,此类闲置和浪费人才的现象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专业不“对口”,学而无用。众所周知,通过各类职业技工学校有计划或按需要地分配学生,既是解决国有企业技术工人不足的重要渠道,也是国有企业之所以能聚集和储备大批技工人才的重要原因。可近年来,伴随整个国有企业改革深入,企业为保持稳定局面,有的被迫采取一方面严格控制新增人员(不再接纳新分技工);一方面打破工种界限、内部调剂余缺,致使部分技工刚进单位就改行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对口”的其他职业。有识之士认为,此类现象的存在,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不得以而为之,但客观上不仅造成了技工人才的闲置,而且也无益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关系不“对路”,等候空缺。某单位为有效改变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近年来先后经领导介绍、熟人引荐、自主联系从有关职业技术学校吸纳了几十名技工人才。在这些新进的人员中,除部分按照要人时的初衷进行了正常安排外,有近一半的人除了工资表和岗位分配表上有体现外均无实质性的岗位和工作。为何会出现如此令人费解的局面呢?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他们需要的几十人中,虽然夹杂着各种关系,但所学的专业都有对口的岗位,只是有的岗位在进人前就安排得有人,新进的人员只有排队等“空缺”。
年龄不“对接”,无奈失业。不少企业在制定出台内退政策时搞“一刀切”,让技工回家,没给人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据统计,在国有企业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和破产兼并、出售转让的过程中,我国大约有数以百万计55岁左右的技工人才和技术工人被“一刀切”,有的40多岁就赋闲在家。
薪酬不“对等”,工作没劲。由于受用人观念的影响,除拥有学历、文凭、职称和干部身份的人可称之为人才外,作为一个与人才范围界定沾不上边的技术工人,哪怕再有学问和技术、甚至身怀绝技也只能被划在人才的范畴之外。随之而来的是工资、津贴、奖励和各种福利待遇大多按照“金字塔”型分配结构进行确认,技术工人因不成为“人才”而成了一个“卑下”的身份标签。进入市场经济,这种观念和分配制度虽然遭受到市场的冲击,但技术工人的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现象在国有企业还相当普遍,挫伤了技工工作积极性。这些问题应当引起企业乃至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廉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