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05日
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04

商而优则仕与陈永贵式闹剧

□文/张志兴

“商而优则仕”,似乎已经成为一条定律。在河北省清河县,私企老板连续3年累计纳税超过100万元,就可以得到一个副科级干部职务,该县目前至少有近10位私营企业主到清河县法院、劳动局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而吉林省江源县1993年就出台政策,凡年利税或扭亏50万元的私营企业主,可直接录用为副科级公务员,近10年来,先后有25个农民身份的企业主被提拔为副镇长。基于此类规矩,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没有在党政机关工作过一天的企业家竟担任着县委副书记之类职务的现象。但据说,这些当了官的企业家们,大都并未放弃企业,而是一边为官,一边经商,并没有把全部精力,甚或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为官上。至于他们对为官之道懂得多少,是否具备为官的德才,则就更加令人生疑了。

看到一些人把“商而优则仕”奉为圭臬,突然使我打开了一个心结,这就是陈永贵为什么能当副总理。现在看来,一个文盲竟能身居国家副总理要职,简直是开国际玩笑,但是,这样的闹剧却在泱泱大国里上演了。更加令人惶恐的是,陈永贵当副总理并未采取任何不正当手段,既非花钱去买,也非钻营去谋,而是光明正大,按照组织程序选拔上去的。推究起来,陈永贵能当官的逻辑无非就是“农而优则仕”。陈永贵带领农民造田引水,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在那个“以粮为纲”的时代,陈永贵就是英雄,是英雄就应当官,这大概就是陈永贵当官的内在逻辑。理解了陈永贵的当官逻辑,也就理解了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商而优则仕”的逻辑。

在官本位的社会里,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各种社会精英吸纳到官场上来,于是就容易出现“×而优则仕”的现象。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如今,又有人把当今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于是“学而优则仕”又有复辟回潮的迹象。在大炼钢铁的时代,我们还奉行过“工而优则仕”的逻辑。不管历史上这样做是否正确,但今天,这种做法却越来越难适应发展变化着的社会了。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壁垒越来越高,一个行业的精英,则可能完全是另一行业的门外汉。随着政府职能的日益特定化,从政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专门的行当。那种在任何行业表现突出,都可以理所当然去当官的逻辑为人们所认同将越来越难。

企业家们当了官,不愿放弃经商,与此类似,陈永贵当了官,也念念不忘务农。据说陈永贵总喜欢在花盆里种上蔬菜,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种上庄稼。经商务农,治学从政,本来是不同的行当,但有些人却总喜欢给商人、农民、专家、学者戴上乌纱,看似在搞官贱民贵,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实则是在强化人们的官本位思想,是把官职之有无当成了衡量一切人贡献大小、成就高低的终极标准。

硬给陈永贵戴上乌纱,是上演了一出历史闹剧;硬给企业家们戴上乌纱,结局又会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