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16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人物·读书 北大校长马寅初轶事 梁启超不卑不亢联 丹心换得美山川 生命历险的启示 先“吃饱”后“反刍” 私淑弟子 借书有德 小人物的“韦编三绝” 大山深处的修路愚公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人物·读书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人物·读书
04

丹心换得美山川

(西安) 薛海春

齐仲平乃一介书生。十年前从蒲城师范教师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当时商海浪潮涌动,市场竞争激烈。齐仲平教了37年书,知识渊博,人品高尚,在蒲城县是出了名的,他教过的学生数以万计,可谓桃李满天下,凭着对恩师的深情厚谊,不少人真诚地邀请,既让他发挥一点余热,又让他增加一点收入,以改善其清贫的生活。然而,命运与齐仲平开了一个大玩笑,就在师生兴高采烈为其筹备庆祝60大寿的时候,一场无情的沙尘暴突然袭来,城上城下尘土飞,城里城外泥水流。齐仲平反倒惊醒了。他谢绝了学生们真诚的邀请,谁都想不到他在花甲之年选择了一条艰辛坎坷的种树之路。

提起种树,齐仲平来了精神,按照他的理论,过去教书是在校园,通过给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来改变我们祖国的面貌,现在退休了,他要通过自己的双手直接种树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他的设想与计划很快得到相关村组、政府的批准,在离城30多公里的东城白起寺一带承包了1350亩的荒坡荒滩。这个1962年西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材生,不知老之将至,一下子自觉自愿变成了切切实实的树农,多少人看不破,多少人想不通,可谁都知道齐仲平的犟脾气,只要他看准决定了的事,九牛都拉不回,凭着他多年积累的知识,搞调查,搞设计,先整地,后栽树,先育苗,再造林,很快形成了一个洋洋万言的可行性报告,这也是他在种树路上走出的第一步。

然而,想法与现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齐仲平碰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无资金、无劳力、无技术、无树苗。他深知万事开头难,一个人住进了荒山野岭只能挡风避雨的破窑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点的煤油灯,喝的黄泥水,吃着半生不熟的饭。没过多久身体就垮了下来,老伴心疼,劝他不要干了,孩子们看见老父亲瘦了,心疼地哭了,但他铁了心思,听不进去,还做了一首自勉诗:“地仄天高洛河湾,艾蒿遍地无椒兰。披荆斩棘钻刺林,透骨寒风穿心田。铁斧锯锄除荆棘,手脚头面划赤线。花甲愚翁百战多,丹心换得美山川”。我们完全可以透过这首小诗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与境界。事实上齐仲平并不愁吃愁穿,他父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与汪锋同时加入地下党的老革命,虽曾蒙冤受屈也早已昭雪平反,故去之后县志专门作了肯定。他的两个子女,一个医大毕业,一个师大毕业,一儿一女活神仙。经他这么一干,全家人不得安宁,他反过来劝老伴保重身体,劝子女好学上进,他种树之心已决,只要在有生之年,留一片青山,留一片绿荫,死而无憾。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昔日育人德为本,今朝树木勤为先。待到荒原披绿装,无愧无赧祭轩辕”。

当地人老几辈子,没有见过齐仲平这样几十年手握笔杆的人,拿起锄头玩命地疯干,就连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都不停息,学生们去看他的时候,见老师浑身上下衣服全都挂破了,伤痕累累,又黑又瘦,直掉眼泪,可他说只要有口气,一定要坚持下去,实现平生的夙愿。他还用自己的房产做抵押,贷款20万元,买种子、买肥料、买工具、买树苗。并凭着拥有的知识,很快掌握了育苗、栽培、修枝、嫁接等一整套植树造林的技术。齐仲平的事迹,感动了上帝,周围的老百姓看他去了,县长看他去了,县委书记看他去了,原省委副秘长刘云岳看后写诗赞道:“花甲归田入蓬门,育人之后又育林。尧山东麓沟壑纵,洛河古渡水患频。骏马识途志千里,鸿儒治荒力万钧。自讨苦吃为何故?只盼绿洲望无垠”。

一晃十年过去了。齐仲平经历过失败与挫折,焦急与艰辛,但更多的还是收获与喜悦。值得一提的是承包后的第三年,怀着一片赤诚的他,一下子雇人把树苗栽满了荒山,想让荒山尽快绿起来,谁知欲速则不达,这年偏逢久旱,久旱过后是大面积的树苗死亡。经过这一次折腾,齐仲平又一次认识到种树是科学,必须如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种树一般,“其莳也若子”,才能成活。功夫不负有心人。失败之后的又一年,树苗大部分成活了,他高兴地写诗道:“我今植树千余棵,日日沟头察树情。幸哉已见春芽动,喜煞植树白头翁。”齐仲平已是奔70岁的人了,十年来,整平了12条沟,整理石滩100多亩,开发荒坡200多亩,育成各种苗木十数万株,酸枣嫁接大枣1万多株。昔日的荒坡荒滩而今已变成一个生气勃勃的小型林场。我相信齐仲平一定会按照爱因斯坦的成功论走下去,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说空话,一生的夙愿无疑会实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