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美方经理为何善待工会主席
在中国,工会主席被老板欺,大约不是什么吸引眼球的新闻。相比之下,在采访中看到合资企业对工会的不同态度,让我特别感慨。国内一家国有大型有色金属企业和美国公司谈判合资事宜,双方相对而坐。中方翻译挨个介绍:这是董事长,这是党委书记,这是总经理……美方代表只是点点头。介绍到最后一位,翻译说:“这是公司的工会主席,他今天来列席谈判。”话音刚落,美方代表唰地全站起来了,向工会主席微笑致意。主席慌了,让翻译解释:“我是领导班子里垫底的,如此待遇我承受不起。”翻译说:“不用慌,美国老板都这样,他们对工会主席有一种敬畏!”这些事总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工会作为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它的地位是怎么来的?没有经过工人运动的长期斗争,工会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能不能有这样的地位?中国的市场经济能不能回避这个话题?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有一个三方互动、制约的协调机制,所谓三方即政府、企业(或资方)和工会。对于工会的组织、作用乃至社会影响,是任何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在中国,对于工会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中国的许多经济学家、思想理论界的学者都视而不见。西方今日之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可以不断推进、完善、恰恰是依赖于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协调机制这个独特社会结构的长期磨合。在中国,作为一种群众团体,工会很难与政府、企业形成三方协调机制。同时,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界限又常常模糊,政府不仅制订规则裁判优劣,而且还亲自参与“游戏”;政府和工会的界限也很模糊,有的政府官员提出的招商“优势”居然是工会很听话、工人很本分——这是工会现实处境的典型写照。工会缺席的市场经济能在中国走多远?希望理论界的专家们和改革的决策者们能给出一个药方来。 ■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