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
□文/高信
《狂士柯仲平》,是一篇短文的题目。柯仲平能否担当起“狂士”的称呼,当然可以议论,但此处不议。想来短文作者是没有贬责之义的。无非是形容柯仲平朗诵诗歌时的忘情、投入和心中惟有诗而不计一切罢了。
可议的是《狂士柯仲平》中列举的几件证明其“狂”的事情。寓中有暇,不妨乱翻一通藏书,以书证书来证明柯老不狂。
一件事是柯仲平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北京拜访鲁迅一事。鲁柯见面,《鲁迅日记》有载,这里不抄引。《狂士柯仲平》中描述鲁柯见面的情景说,柯仲平“来了并不安份,旁观者回忆:每来,都要朗诵他的诗歌新作,先在地上站着,逐次升高,上板凳,上桌子,慷慨激昂,手舞足蹈。以至鲁迅的母亲周老太太以为他和鲁迅打起来了,慌忙出来劝架,才知道他在朗诵诗。”
这里最精彩的是“上板凳,上桌子”的描述。其实,这也不只是《狂士柯仲平》作者的无端想象。早在1982年第5期的《人民文学》上,作家杜鹏程的回忆长文《我的文学导师》中就写到这年事:“一天,他在鲁迅先生家中作客,突然诗兴大发,高声朗诵他的诗作,鲁迅先生的母亲以为出了什么事情,走过来一看,原来桌子上站着一个头发披在肩上的青年,手舞足蹈,又喊又叫。此时,鲁迅先生指缝夹着纸烟,身子微微躺在靠椅背上,蛮有兴味地望着他。杜鹏程是小说家,落笔也慎重得多,但柯仲平披着长发站在桌子上的形象也足以发人一噱。当然,之所以能站在桌子上,也是先跳上板凳,再跳上桌子,只是作者把这些略去了。回忆文学导师的文章,这样写未免不雅,恐怕是作者落笔时的考虑罢了。那么,这段跳上桌子的故事源出何处?出在荆有麟的《鲁迅回忆》一书。1943年11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此书。几十年来,一直是鲁迅研究界十分看重的篇幅并不很大的一本回忆录。作者荆有唐,即有名的织芳,山西人,二十年代因向鲁迅请教写作、翻译问题,时有往还通信就有数百通。鲁迅还介绍他去京报馆任校对并参加《莽原》的出版工作,此后又编过《民众文艺》周刊和《每日评论》。可惜他后来投靠了国民党,且参加了特务组织,五十年代初被镇压。也正因此,解放后,《鲁迅回忆》不再被人提起。不过,荆有麟的这本书,史料价值之大,又实在不能也无法抹去,所以仍有真正的研究者设法使其流布。1981年6月,黑龙江《鲁迅学刊》的编辑,第一次使《鲁迅回忆》复生,可惜的内部刊物,印数有限,影响不大,直到十多年之后,才收入北京出版社的《鲁迅回忆录》之中。荆有麟是这样回忆鲁柯会面一事:“曾记诗人柯仲平第一次访先生时,带着大批诗稿,先生因其系初访的生人,便接待于客厅。略谈一会之后,仲平便拿出他的诗稿,向先生朗诵了,声音大而嘹亮,竟使周老太太——先生的母亲,大为吃惊,以为又是什么事来吵闹来。便喊我立刻过去看看,并且叮嘱着:‘要是胡闹的人,让他走好了,不要大先生同他再吵了。’待我看到是在读诗,才回头告诉老太太,老太太说:‘可是个怪人吧?我听老妈子说:头发都掉在脸上,怕他同大先生打起来,大先生吃他的亏。’”荆有麟是现场目击者,他的回忆自是可信,也既合情又合理:惊动周老太太,是因为朗诵时声音“大而嘹亮”,“头发掉在脸上”是老妈子给老太太的汇报。老太太并没有走过去看这个头披长发站在桌子上的青年,更无从知道什么跳上板凳,再跳上桌子的“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