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无为好读书
□文/老石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种瓜”,所谓的休闲读书指的就是这么一种闲情逸致。
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山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地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总结事业心得,颇有感触:“任何有创造性的意见,经过委员会讨论后,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折衷主义。”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一锤定音,众口一词,这样的现象我们见得多了。一些读书人为适应外界种种要求,迎合世俗种种偏见,不断调整处世方式、改变思想取向,原来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誓词没了痕迹,剩下的只有同流合污的杯影在晃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研究学问已没有多大意义。
“清静无为好读书”就是力求避开尘世繁嚣,放下功利嗜欲,还纯粹安静的读书本义,追求忘我恬静、通达超然、悠然自得的精神享受,定能达到“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净化之境。
古代有一位隐士叫陈抟,贪睡好静,与世无争,但很有学问,生性不喜仕途,逃官如逃疫,甚至连皇帝也请不动他。读他的诗,了解到这位隐士还是有抱负有见解的。对腐败的社会现实他早已失去信心:“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恬醉人”;因而他选择过隐居的读书生活:“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当然,我们不赞成这种消极的遁世思想,但单纯以读书态度而论,清静豁达、专心致志、远避尘纷,却不失为理想读书佳境。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明朝人于谦就是一位“清静无为好读书”的实践者。我们把读书看作一种涵养,一种境界,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思想的升华——这的确是美妙幸福的人生追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