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运营机制不规范首次造成盈利能力下降
我省上市公司出现“亚健康”状态
本报讯 持续下滑的经营业绩使得我省上市公司正在经历的这场恶梦变得更加漫长。
2003年,我省25户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由上年盈利7.3亿元成为亏损2.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普遍低于全省重点企业平均发展水平。长岭股份、数码测绘、达尔曼等5户企业巨额亏损,宝商集团、西安旅游、西飞国际等5户企业面临风险,仅有标准股份等5户企业盈利在40%(全省重点企业平均水平)以上。
在这一年多时间,德隆系崩盘导致陕国投、宝钛股份面临投资国债的巨额资金难以回收;达尔曼未经正常决策程序出现重大违规担保;精密股份企业内部管理问题重重、营运能力直线下滑;长安信息长期投资累计过高,影响企业整体资产周转;西安旅游业务缺乏持续拓展,未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等等。
分析人士指出,包括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风险防范意识差等在内的运营机制不规范,是造成今天上市公司出现“亚健康”甚至“病态”的关键所在。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