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秋凉“面瘫”面对面
□文/宋祥来
祖国医学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秋季气候变化多端,忽风忽雨,忽冷忽热。当气温骤降之时,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就容易发生“面瘫”。老百姓说的“让风把脸吹歪了”,即是本病。
所谓“面瘫”,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西医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此病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且男性多于女性,近年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祖国医学认为是风邪入络所致,是一种最轻的中风。
面瘫的表现很典型:病人面部不对称,在微笑时口角明显向健康侧歪斜,不能鼓腮帮子,不会吹口哨,无法吹灭生日蛋糕上的蜡烛,人中歪向健康侧;吃东西时食物常塞在牙齿和腮帮子中间,需用手指拨出来;漱口时,水会从患侧口角流出来。病轻者一般会在一个月内恢复功能,中型者3个月至半年恢复,重病者则不易恢复,往往并发有面部肌痉挛。
当然,一旦患了面瘫,也不要着急、害怕,应及时求医诊治,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是采用针灸治疗,也可以同时配服中药或西药,应当注意的是,一些病人求愈心切,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治疗,如电针、封闭、甚至割治、挑治等一起上,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面部血管神经非常丰富,刺激过度实际是一种损伤,有时还会引起肌肉疼痛,或出现神经痉挛,甚至萎缩等情况。
预防面瘫,关键在于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秋天气候宜人,正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好时光。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散步、跑步、体操、冷水浴、爬山登高等。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蔬菜水果丰富,多吃这些东西,对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只图凉爽,警惕风寒邪气对面部的侵袭,才能达到预防面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