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10月29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人物·读书 毛泽东的幽默 图片新闻 值得一说的刺张诗 感激翻译家 张思德的故事 国庆长假读旧书 书香依旧 “平民”诗轶趣 难听的书名 收工 读书境界 广告 书的魅力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人物·读书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人物·读书
04

感激翻译家

□文/频阳客

我喜欢读西方文学作品。它带给我的生鲜世界、精神愉悦,以及浸染书中的人文关怀和异域众生相的描述,不仅丰富了我的生命阅历,且影响着我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而赐给我这个只识得汉字阅读者幸福的,自是那些苦苦笔耕学贯中西的翻译家了。

翻译家对原作风格和精髓的认识和把握是否准确、到位,其学识文字功力能否与之相匹配,决定了一部译著的成败和精彩程度。记得有人曾提出过“信、雅、达”的翻译原则。我是西文盲,无从判断译文是否忠于原著,体现了原著的风姿神韵,故只能按照笨办法,根据我喜欢且有定评的翻译家“按名购书”。如李健吾译的《包法利夫人》、傅雷译的巴尔扎克作品集,叶君健译的安徒生童话,楚图南译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等等,都不啻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精神美餐。

不过,当我们安享这些“美餐”时,可知否“厨师”们为此付出的巨大心血、艰辛劳动乃至坎坷命运?日前从《中华读书报》读到李健吾先生关于翻译的一段名言:“译者应该钻进作者的生命,才不至于有失他的精神。这是事业,是信仰,是真实与美丽的结晶。”事实也的确如此。比如杨绛先生译《堂·吉诃德》时,不满足从她熟稔的英文转译,而刻苦自学西班牙文,以便直接从作者母语中译出原作风貌。先生后来果真把此书译得传神风趣,且因此获得西班牙政府的表彰。乔伊斯“谜宫一样的小说”《尤里西斯》,其译者若无深厚的中西文功底,并透彻地了解作者生平、情感和思想,恐怕很难啃下这部“天书”。萧乾与夫人文洁若成功译出这部世界名著,其间包含的智慧和艰辛劳动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的名著翻译,可以说是以译者生命代价完成的。厚厚五大册的《悲惨世界》中译本,就是历经了半个世纪的苦难历程才得以完成。译者李丹、方于夫妻俩,为译此书受尽磨难。先是因为战火突起,日机轰炸,他们寄出去几十万字的译稿没有了下落;新中国建立后,他们在1954年复受命重译此书,且相继出版了该书第一、二部后,又遭遇文革浩劫,夫妇俩被关进“牛棚”饱受身心折磨。1971年他们出“牛棚”后,已进入古稀之年的夫妇俩,仍念念不忘翻译此书。1977年李丹带着遗憾去世后,方于教授终在1979年完成第五部译稿。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悲惨世界》的最后一部。难怪有人曾说《悲惨世界》中文译本的命运比《悲惨世界》还悲惨!此书作者雨果倘在天有灵,听了这个故事,恐怕也会唏嘘不已吧。至于吾辈受益者,对这些把翻译工作视为事业、视为信仰乃至视为生命的翻译家们,自是充满敬仰和感激之情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