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魅力
□文/张玉琴
我有个朋友买了整整一架子书,几乎占了大半个屋子。全是精装的,平装的书他二律不要。我觉得很怪,就去问他:“平装的也有不少好书呵,你怎么……”
他回答我说:“你以为我真有工夫读这些书吗?这些书买来不过是些摆设,充当门面罢了,透着咱也有文化。”
书就成了这样一种装腔作势的东西。后来我还听说有人将整柜子的书随书柜出售的,这样就省得房间的主人一本本上书店去挑了。这倒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可能有人到死都没把那么多的书打开过一回,虽然他们的的确确拥有过这么多的书。
我在最显眼的地方是不放书的。因为我认为书像其他私人物品一样,不宜展览给别人看。图书的拥有量并不是学问的见证,不要以为客厅里摆着大书柜的人他一定就懂得多,知道得更多。好书都是藏起来看的,没谁敲锣打鼓召集起一帮人,然后再开始读书。那是请客吃饭不是读书爱书,总喜欢热热闹闹的人是没心情一个人坐下来品味一本书的。读书的心境与品茶颇有几分相似,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买一本好书,放在擦得干干净净的案头,总好象在勾人心头的痒痒肉,即使当时没有时间细读,也总想先忙中偷闲翻上几页,看它个只言片语。好小说断章取义从中间看两眼也能看得进去,这就是语言本身所具备的魅力,而那些立意很好语言却干巴巴的小说,冷不丁从那儿一读感觉就很难受。有人写小说纯粹是在写“新闻报告”之类。语言干涩,每一句都很吃力。这类书并不是因为多深刻使人看不进去,只是因为它太难看了。写得质量太差的书,干脆一眼也不要看,省得污染眼睛。
要找那些和自己精神上、灵魂上能够相通的书去读,读的时候才能体会精神上类似飞翔的感觉。只有书才能带我们到达平常到达不了的地方。平庸的书读来只是自添烦恼。我身边很有几本像朋友那样关系亲密的书,每天一睁眼,我要看到它们。这些书并不是装潢最最漂亮的书,也都不是精装版,我不看重那些,喜欢一本书是在读书时,感觉是在与人格上与你钦佩的人交谈,是最自由的一种会话,没谁能钻到你心里去,只有书籍能够做到。
那些买来书装饰墙壁的人家,是很难明白书的妙处的。书里的话印在纸上,是值得反复体味,细细追究,一句一句掰开了揉碎了看的。那是话里有话,音里有音的东西,并不是只看看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