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争赶“农业大集”的背后
(上接一版)
农民在会上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技术,农村这个大市场,也在农高会上找到了释放的空间。树苗、种子、农药,和农业相关的书籍,应有尽有。在会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农民们抱着树苗,捧着资料,夹着书籍从人缝中挤过去听各路专家讲科学种田、养殖常识。在实用技术馆一角,武功县一姓薛的农民对同伴说,听完专家咨询回去晚点,再买些良种,不然村上人要生气了。据两位农民讲,村里十多户委托他们上会找资料、买良种、考察农产品市场。明年,村里想扩大大蒜和辣椒的外销,来会上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收购商。
农业的广阔前景在农高会上进一步显现,世界著名的农业公司频频亮相,和中国农业企业寻求合作。开幕第二天,荷兰的几家涉农企业发布了和中国杨凌的农业企业合作的信息。正大集团中国区也在显著位置展示自己的实力,寻求合作伙伴。争着在农高会上出头露面,原因是农高会上的机会多多,抓住了就是金钱与效率。
但繁荣的背后,掩饰不住“三农”目前遇到的困惑与难堪,暴露出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发展中的软肋。农业、农村与农民的问题在短短五天的时间里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具体表现为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辐射呈地域性递减,农民接受科技宣传的渠道太少。多数农民在采访时表示,逛农高会就是集中时间学习新的科技知识,见见农业专家。可在西部很多农村,广播没声了,即使有声,涉农节目少得可怜。原先县、乡一级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瘫痪的有,形同虚设的也有,就连前十多年活跃在农村一线的“农民技术员”也销声匿迹了,见回专家更是稀罕。而在接近城市的农村,近水楼台先得月,接受科技有条件,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每年一次的农高会上。年年农高会,有的技术已经不新,可依然有市场,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造就了这一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农高会的几个项目,几项新技术和兴办农业企业就想解决目前的“三农”问题,想法未免太幼稚了。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