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假记者由何而来
·娄国标·
新闻工作是一种无比神圣的事业,如今,却被一些不法之徒钻了空子。11月16日新华网援引《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说:近年来,假记者急剧增多,行骗手法多种多样,甚至出现了暴力手段和公权力介入以及组织化的倾向。仅在2004年,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就打掉了非法记者站21个,查处假记者8名,而得到查处的还是一小部分。
这些年来,查处的假冒记者案件委实不少,但为何还有这么多假冒伪劣的所谓“记者”出现?我想,其中肯定有某种东西对他们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当这种诱惑大于风险时,就促使一些人选择了铤而走险。我们在看到记者的“冒牌”市场之大,“资源”之广的同时,更当清醒地反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假记者而很少听说有假工人、假农民一类的事呢?
一是由于新闻两字在个别地方的“变味”。不可否认,在个别时候、个别地方,我们所追求的新闻却已经产生了某种“变味”——变成单纯对企业、对个人的形象宣传甚至鼓吹。这种“变味”的直接后果然必是“有偿新闻”的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此间的“机会”,打着记者的旗号,行骗钱之实。
二是源于个别记者自身存在的“错位”。新闻记者,号称“无冕之王”,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但现在,的确有极少数的记者,由于自身存在的“错位”思想,把行使舆论监督权当作牟取个人私利的手段,把“无冕之王”的称号当作赚取“外快”的“通行证”,不但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而且为那些心存不良的冒牌记者提供了诸多可钻的“空子”。
三是因为一些单位惧怕曝光而导致对记者的异样“敬畏”。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尊重是必要的,但往往一牵涉到曝光、批评,一些单位就把这种尊重异化为特殊的“敬畏”。因而,冒牌记者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抓住某些官员或企业怕曝光的心理,逮着被采访对象的“把柄”敲诈勒索。同时,腐败问题的滋生,某些行业和从业人员本身就不干净,促成了假记者“敲诈市场”的膨胀。与真正秉持正义客观报道的记者不同,这些“记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写完批评稿后传给被批评对象看,然后和对方谈“摆平”的条件。
冒牌记者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除了反思现在的一些打假制度和力度外,作为两个直接的受害者——真记者和被骗者,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