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10日
企业新闻
02

我省国企改革负重前行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一个由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国有企业在兼并破产、股份制改造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也确实取得了进展。

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面对的是“资产负债率75.7%”和“企业亏损面45%”这两组尴尬的数字,透过宏观数字,反映出国有经济领域仍有众多突出的问题还未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在并将继续阻碍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省国资委一位领导近日指出:“比较而言,我省国有企业的改革滞后,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

这是一句相对客观的总结。因为除不乐观的数字之外,颇多的现象印证着困局的存在。

一是观念落后,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一些僵化教条、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还束缚着手脚。有的政府部门仍习惯沿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处理企业改革中的问题;有的企业负责人出于自身或小团体利益等因素,在推进改革上持等待、观望、敷衍的态度;部分国企职工认为转换身份就意味着丢掉铁饭碗,甚至提出“不给资本家打工”的口号,对企业改制重组持有抵触情绪。

二是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分布过宽。我省现有的国有企业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3个大类40多个行业,其中86%的企业处于国有经济不需要控制的竞争性行业。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者素质,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产权结构不合理,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造步伐不快,混合所有制发展不够。截至目前,省属749户国有企业尚有40%以上还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造,而改制的企业中接近90%的企业产权主体单一,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相当突出。全省国有独资公司和非公司制企业占全部国有企业的70%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占到80%以上。

四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经营机制没有彻底转化,企业改制不转制现象普遍,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效益低下,全省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仅为2.5%,累计亏损超过370亿元,不良资产及潜亏挂账超过480.88亿元。

五是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转让、职工安置、合作伙伴选择等改制的关键环节未能规范进行,产权交易市场化程度低,职工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国有资产存在流失风险。

六是国企改革成本巨大。国企不仅冗员多,而且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职能,直到上年初,省级749户企业仍办有各种社会职能机构445个,从业人数2.3万人,每年实际支付各种补助费用3.12亿元,占全年国企实现利润的22.66%。同时企业改革中需支付大量的国有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据测算需要600亿元左右,就算把我省所有国有净资产全部变现用于支付补偿金,缺口尚达70—100亿元。

七是部分企业领导班子脱离群众,民主作风差,干群关系紧张,有的甚至是经营不善与贪污腐败等问题相互交织,大大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

改制,破产,兼并,重组……一系列适应市场化取向的操作方式,正在重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这可看作是对改革的一种期望,然而,一条清晰明了的游戏规则正在被复杂的利益搅得模糊不清。回顾我省国企改革的来路,我们看到,人们正在前行,但走过的直线距离并不长。

本报记者 刘公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