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和张伯驹
王伟瀛
张伯驹先生,为现代著名文化名人。他一生爱书画,爱京剧,在书画鉴赏、诗词创作和对京剧的弘扬与研究方面,都做出过贡献。他晚年与陈毅元帅交往鲜为人知。元帅与学者的友谊,书写了20世纪文坛一则佳话。
张伯驹先生字丛碧,河南项城人,生于1898年。他出身于大官僚家庭,与袁世凯有亲属关系。他曾在曹锟、张作霖、吴佩孚部下任职,因不满军阀腐败生活,看不惯上层人物在洋人面前的奴颜婢膝和对百姓的压迫,他毅然离开旧军队,走上了探索艺术真谛的征程。他开始从事诗词创作,鉴赏收藏名画墨宝,研究戏曲表演艺术。从1927年至1957年,历时30年,收藏名画墨迹。1941年,他遭汪精卫手下师长丁雪山一伙绑架,索价300万,不交钱就“撕票”,逼迫他变卖藏品以赎身。张伯驹先生宁死也不愿国宝落在外人手里,僵持近8个月,土匪见敲诈无望,将赎身价降到40万,张伯驹夫人潘素多方筹措,交钱赎人,总算没有变卖藏品。为了不使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流失国外,几经周折,他终以4万元买下。流亡路上,张伯驹把《平复帖》缝入衣被,不曾离身。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1945年从长春伪皇宫中流出,被琉璃厂商人收买下,想转手高价卖给外国人。张伯驹卖掉占地13亩的宅院,凑足240两黄金买下,国宝才没有流失海外。全国解放后,张伯驹先生与陈毅元帅以诗会友,结成了友谊。张伯驹先生出于赤诚爱国之心,于1956年将收藏品中的8件珍品无偿捐献给国家,这其中就有陆机《平复帖》、杜牧《张好好诗》卷、范仲淹《道服赞》卷、黄庭坚“草书”卷等,文化部发给他褒奖状。这样一位把一生收藏精品献给国家的爱国老人,竟在献宝的第二年被划为“右派”!
张伯驹百思不得其解,他说:“我父亲任过直隶总督,又是民族资本家,你说我是资产阶级,有些道理。但我平生不会赚钱,全部积蓄包括卖字的钱,都花在收藏上了。这些东西捐献国家之后,我已成了没有财产的教授,靠劳动吃饭,说我反党,实在冤枉。”他本想见见周总理和陈老总,一吐为快。可是戴上右派帽子之后,想见这两位领导人就极难了。1961年,张伯驹离开北京到吉林省工作,陈毅元帅得知,派车把张伯驹接到中南海,关切地问起他这几年的生活,写作情况。,并问他到吉林后打算做些什么,张伯驹说可以教诗词、书法和古画鉴定。陈老总问他被打成“右派”是否有些想不通,张伯驹说:“此事太出我意料,可国家大,人又多,个人受点儿委屈也难免。”陈毅说:“你这样说,我代表党谢谢你了。你把一生所收藏的珍贵文物献给国家,怎么会反党呢?我通知你们单位,把结论改为拥护社会主义,拥护毛主席,拥护共产党。”也许是陈老总的话起了作用,张伯驹到吉林省后没有受到其他“右派”那样的折磨。等到张伯驹重返北京,陈毅元帅不幸逝世,张伯驹非常悲痛。他的夫人画家潘素画了一幅陈老总观海图长卷,张伯驹题了一首怀念陈老总的长诗。他在悼念陈毅的挽联中写道:“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这幅挽联表达了张伯驹对陈老总的知遇之情,寄托了他的无尽哀思。张伯驹先生于1982年去世,留下《春游琐谈》、《京剧音韵》、《红毹纪梦诗注》等著作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