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始烧于唐盛于宋
远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已从事陶器生产。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先人们不断地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制出瓷器。禹州市有发展陶瓷的天然资源。到了唐代,陶瓷艺术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到了唐代制瓷艺人已不满足单一色的青瓷生产,釉色开始有所创新,较为典型的是三彩、彩绘、青花瓷的出现。制瓷的工匠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泛现出灰蓝、乳油色的大块彩斑,或蓝、白、灰相间的流纹,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釉瓷。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采釉或纯蓝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已具备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钧瓷在唐代有“花瓷”之称。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动,使它出现象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似无意;似有形,似无形,妙趣横生,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
钧瓷发展到宋代,窑工们在釉中引入氧化铜为着色剂,用还原气氛烧制出了青中带红,紫红相映的窑变釉。这种釉色以钧官窑所烧器物为代表,有的器物通体紫红,有的里青外红,色彩变化丰富,以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最为有名。从发掘出的标本看,宋徽宗在位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成功地烧出蓝红紫青诸色错综掩映的窑变釉。官钧青蓝釉不象早期宋钧那样纯粹单一,而是在较深的蓝色背景上布满了带月白油珠状的流纹(泪痕纹),烧制水平高的则遍布蚯蚓走泥纹。此即一些文献所称的“宋钧之紫汗漫全体,青葱紫倩蜡洞之成堆。”此时钧窑釉的窑变艺术效果臻于完美,其精湛的艺术效果为世人顷倒。故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的美称。
钧瓷在宋初已负盛名,中期饮誉全国。喜爱花石诗画的宋徽宋赵看中钧瓷,选派职官,选用优秀工匠在阳翟县(今禹州)钧台附近设官窑,为宫廷烧制贡瓷。 (连载之二)
(参照赵学仁、李争鸣先生著作。彭诚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