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21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马寅初自焚《农书》前后 胡乔木潜心运作《于无声处》晋京演出 生命的颤音 沉默三境界 岳麓书院的遐想 趣说中国茶文化 刺贪嵌名联

当前版:第A3版: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03

马寅初自焚《农书》前后

张建安

提起马寅初,人们不会不提《新人口论》。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马寅初还著有一部花费他巨大心血的《农书》?整整100多万字,耗费数年光阴,凝聚着马老对中国农业问题的深情关注。然而,就这样一套巨著,还未面世便遭到了焚毁!而焚毁此书的不是别人,正是马寅初自己。

马寅初为什么要焚毁自己的呕心之作?

是什么促使马寅初做出这样的举动?

我们在为《农书》永远消失而伤痛的同时,也当反思一下当时的情形。

1959年12月,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的处境更加恶劣了。自从他发表《重申我的请求》,进一步表明自己坚持《新人口论》的坚定立场后,康生等人对他的攻击便变本加厉了。学术批判早升级为政治斗争和人身攻击,但他仍不妥协。1960年1月3日,马寅初终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搬离燕南园,来到旧宅院——东总布胡同32号。

不久,马寅初又被免去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不再能公开发表文章。马寅初从此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消失。

马寅初感到有些失望,但他经历过大风大浪,胸襟开阔、意志坚强,如此的逆境并不能击倒他。他理了理头绪,什么也没说,只是在日记中写道:“大江东流去,永远不回头!往事如烟云,奋力写新书。”

早在50年代初,马寅初就为自己定下两个研究课题:一是人口论,一是中国农业经济研究。

马寅初的长子马本寅告诉笔者:“父亲对农业非常关注,曾说:‘中国有8亿农民,是农业大国,如果农村的生产、生活提高上去,中国也就上去了。’他非常关心农村建设,在人大期间便经常到农村考察,人口论也是在农村考察时想到的。”如今,人口论的研究告一段落,他将全部心血扑到农业问题的研究上。

1961年春天,马寅初又过起紧张而有规律的生活,开始着手为《农书》的撰写做准备。

此时的马寅初,即使写出再好的书稿,都不会有发表的机会。但他已顾不了那么多了,所想的全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他要以拳拳的爱国之心、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经济知识、全新的经济观点,写一部不亚于《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的书。他要造福中国!

这位已经80岁的倔强的老人,为了《农书》,为了尽一个人民代表的责任,于1962年再一次风尘仆仆地前往浙江的农村调查。虽然此次视察与以往不同,他遭受了不少怠慢和冷落,但他依然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工作着。尽可能多地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

此后,马寅初又马不停蹄地视察了许多村庄,询问当地的产量,参加农民关于包产到户有无优越性的讨论……

第二年,马寅初的全国人大代表资格被撤销。

马寅初写作《农书》。

宽大的写字台上铺着一张张八开大的宣纸,上面满是工整的毛笔小楷。每写完一章,马寅初便把宣纸铺在地板上,等晾干后,他又认真地将宣纸按顺序粘接起来,卷成一个纸卷,注明内容,放入一个藤箱里。

写作时,他的脑海不时地出现中国农村的各种问题,而他的视野则尽量放宽,不仅参照中国已有的研究,而且将国外的研究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在马寅初的思想中,中国的农民太苦了,苦了几千年。惟有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农民的命运,进行土地改革,使人民当家作主。因此,马寅初真心诚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愿为党和人民献出一切。

在马寅初的心目中,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他无时无刻关注的重大问题。他在中外的对比中看到了差距:在发达的国家,一个农民可以养活几个人。而在中国,几个农民养活一个人。这就是差距。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必须改变落后的手工操作,提高机械化生产;必须继续开垦荒地,继续改善粮食品种……只有农村问题解决了,中国才可以真正达到国富民强。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马寅初愿意研究调查,愿意献计献策,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可是,现在他却被剥夺了公开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他知道自己冤,但他相信这是暂时的,他也绝不会因此放弃自己为党为国为人民奉献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更加珍惜宝贵的光阴,无论如何,先将《农书》写出来再说。

《农书》耗费了马寅初巨大的心血,不知不觉,藤箱已满,头上又增华发。从1963年开始写稿到1965年初稿完成,三年光阴,马寅初以忘我的精神写出了100多万字。所有的内容都是用毛笔写成。写完后,他又从头到尾作了一次修改,一般情况用蓝笔,特别重要的改动用红笔。为了防止手稿受潮和被虫蛀,马寅初特别嘱咐家人将放书稿的藤箱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写完《农书》后,马寅初已83岁,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有一次,他以前的秘书陈正龙前去看他。一进屋,见地上铺满了稿纸,马寅初正在看他的《农书》。见陈玉龙进来,便说:“他们不给我发表,我自己看。”言语中不免有种愤怒。

1966年春节后的一天,马寅初将全家人召集起来,说:“请你们抽时间帮我把《农书》原稿照抄一遍。这部书现在虽然不能出版,但不等于永远不能出版。它是我十几年的心血呀!”家人们点点头。

可是,还没等家人行动,一场更加强烈的政治风浪席卷而来。

“文革”开始了,紧接着,国内还出现了“焚书热”……

形势的变化给家里人带来很大的压力,马寅初则陷入长久的思考当中。

一天早饭后,马寅初说话了。他把家里人叫到客厅,尽量以一种平静的语气说:“近来我一直思考一件事情,总犹豫不定,现在我决定了。今天,你们大家都不要出去,我们全家自己动手来破四旧。这样做,虽然可惜,也非常痛苦,但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呢?与其让别人烧,不如自己烧!”

说着说着,他有点说不下去。家中人含着眼泪,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珍贵的字画以及马寅初多年积累的许多资料送进锅炉,烧掉了。

最令马寅初心痛的还是他的《农书》。那是他的心血,整整一藤箱,几十卷手稿,花费了多少不眠之夜!寄托着多少对国家对人民的厚爱!可是,如今,手稿被一卷一卷地送入炉火中,没了。

马寅初知道,他不可能再写同样的手稿了。

这是他永远的遗憾!

由于马寅初写作时,往往写下后便放起来,并没有跟家中人细谈,以至于没有人知道《农书》中详细的内容。这也成为世人永远的遗憾。

粉碎“四人帮”后,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认真审阅有关马寅初的材料后,激动地说:“我们再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共产党应该起誓:再也不准整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