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潜心运作《于无声处》晋京演出
顾育豹
1978年11月,在关系中国命运大转折的那次重要会议召开前夕,由上海工人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突然晋京轰轰烈烈演出,在反对“两个凡是”的斗争中奏响了震撼人心的最强音。二十六年后,人们才获知:这一切都是胡乔木同志奔走京沪两地潜心运作、推动的结果。
1978年5月,粉碎“四人帮”已一年多,生病在家休息的青年工人宗福先伏案二十多天,一气呵成写完了怀念周总理的话剧《于无声处》。其父“文革”中被批斗,后下放到苏北客轮上扫厕所,十余年未允许回家。夜深人静,他含着泪写完了戏里最后一句台词:“人民不会永远沉默!”9月23日,《于无声处》在上海工人文化宫的小剧场上演了。这恐怕是当时规模最小的演出了,一共六个演员二场景,服饰、道具都非常简单,舞台又特别小,票价才一角钱,也没有广告宣传,剧场也坐不下多少人。就这样,几乎是悄悄地开始了《于无声处》的演出。第一场演出,没开场前一片乱哄哄。但是,戏开演不久,剧场里就逐渐安静下来了,这种安静保持到结束,然后,掌声响起来,人们久久不肯离去,掌声经久不息!从此,文化宫售票窗前开始排起长长的队伍。戏越演越热,人越来越多,-票越来越难买。10月12日,《文汇报》发表长篇通讯《于无声处听惊雷》。
此时,远在北京的胡乔木关注着上海的报道。他的职务是刚刚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虽然他要到一个月后才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却已经在负责起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他注意到,《文汇报》竟破天荒地连续三天用了四个版面发表《于无声处》剧本。试想,《文汇报》的发行量上百万,世界上任何一个剧作家的任何一个剧本,都没有可能象《于无声处》第一版印数即达上百万份啊!他读罢剧本,即飞赴上海。去机场接他的上海市领导问:你到上海有什么安排?他说:我就是来看一个戏——《于无声处》。看完演出,他上台接见剧组全体人员,问:作者呢?宗福先赶忙走到他面前。他仔细打量了这位工人作者,平静地说:写得不错。之后,就没说什么话。其实,他返京后即指示有关部门作出调《于无声处》晋京演出的决定。11月14日,剧组抵京,没料到接见规格甚高,竟然是文化部副部长率群众到车站迎接,盛况空前;更没料到的是,北京的观众看《于无声处》是那么的激动!而以后发生的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剧组所没有料到的:16日,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署名“特约评论员”的长篇文章《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评话剧<于无声处>》。据知,这也是胡乔木精心组织的。19日,剧组到京西宾馆为中央工作会议演出……
《于无声处》在京热演期间,许多领导纷纷接见剧组,但胡乔木再也没露面。他在紧张筹备党的重要会议。1978年12月18日,文化部和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隆重嘉奖《于无声处》。当时,剧组成员和许多中国人还不知道的是,就在同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中国的一切巨变,就从这一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