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庐题联
望坡
五月十一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后,清华赠送给宋楚瑜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一副字。上写清末诗人黄遵宪的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这首题作《赠梁任父同年》的诗,是黄遵宪在《马关条约》签定后写给《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的。诗中第一句言祖国河山之可贵,第二句说谁有力量制止祖国被瓜分呢?第三句以啼血之杜鹃为喻,写为国家前途的担忧,第四句用精卫鸟作比,当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努力。整首诗是勉励梁启超,亦兼自勉。清华赠送黄遵宪这首诗,大有深意存焉。
黄遵宪是清末著名维新派、诗人,曾任驻日、美、新加坡外交官十八年。戊戌变法后,被放逐回乡。其故居名曰“人境庐”,取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意。黄遵宪亲自为人境庐撰一联云:
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大江。
人境庐的建筑有五步楼、十步阁、无壁楼、卧虹榭、藏书阁等。此联也显出黄遵宪的复杂心情。三分、二分、一分递减,婉言其少;五步、十步、百步,极言其小,所谓的大江,乃是门前不远处名曰“周溪”的一条溪流而已。以此看来,他的放逐归乡,大有天地局促之感。由于局促,他便置小舟泛于周溪,将小舟命名为“安乐行窝”。并撰一联云:
尚欲乘长风破万里浪
不妨处南海弄明月珠
上联用南朝宋时宗悫典故,下联用秦朝李斯《谏逐客书》中“垂明月之珠”之典,寓言身为菁英,尚欲大展鸿图。
黄遵宪的同乡——台湾抗日义军首领、诗人丘逢甲,抗日失败后回到故乡,他有赠黄遵宪人境庐一联,也提及此小舟。联云:
陆沉欲借舟权住
天问翻无壁受呵
陆沉,喻国土沉沦。上联言国土沉沦无地可立权且借小舟而住。下联引用屈原《天问》。《天问》说屈原放逐,见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壁间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及古圣贤图,因作《天问》,书于其壁呵而问之,以舒愤懑。黄遵宪的人境庐中就有无壁楼。黄、丘二人心志相同,黄遵宪遂以此联入诗,以见两人神交,以观其志。诗云:“半世浮槎梦里过,归来随地觅行窝。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偶引雏孙弄初月,且容时辈量汪波。湾湾几曲清溪水,可有人寻到钓蓑。”到底还是报国心切,以俟起用,却终老于人境庐,年五十七岁。黄遵宪一生诗作甚富,多抒爱国之情,有《人境庐诗草》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