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记
〔西安〕 梁俊齐
小时候,父母在外地工作,不常回来,是祖母用她那瘦小的身躯抱大了我们姊们四个。因而,在我的记忆深处,几乎找不到被母亲抱的感觉,却深藏着祖母抱我的温暖。当我站在床上与祖母一般儿高的时候,我就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她是最疼爱我的人。
祖母个头儿不到一米六,人很瘦,鼻梁上架个老花镜,但人很精干。
几十年前,做一个家庭主妇是很不易的:从身上穿的布料到吃的粮油都是由国家按人头每月有限的供应所购。说来也怪,越是粮食紧张,那时人们的胃口越大。祖母为了给家中贴补点儿粮食,每到麦收季节,她便独自乘车到遥远的郊区拾麦粒。我清楚的记得,祖母拾麦回来,没过几天,脸上、胳膊上……凡是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都被晒出了大水泡,而后掉一层皮,年年如此。
尽管生活如此劳累,辛苦,可她从未瞒怨过。粮食再紧缺,当月的吃完不够时,她宁可借邻居的粮本暂时买下人家的粮,等下月一开月赶紧再还,就这样拆东墙补西墙艰难地度日,也从未在吃饭上卡过我们的嘴。
在那不景气的年月里,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每次吃饭的时候,祖母把饭、菜打好后放在桌子上催我们快吃,然后她便独自坐在床边,手里拿着一年四季都做不完的缝缝补补之类的手工活儿。此时心灵聪慧的姐姐说:“奶奶,您也过来吃吧!”得到的回答便是:“我已吃过。”可每次吃完饭,离开饭桌,厨房里便传出勺子刮锅底的吃饭声。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祖母就是这样天天按时做好每一顿饭,却又从未开心,舒畅地吃过一顿。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
祖母一生宽宏大量,善待于人。那年代,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多,而双职工上班的父母时间更紧张,因而在孩子们身上也很少花费心思。当祖母看到谁家孩子衣服破了,她便把他带回家,亲手给他缝补,脸脏了,给他们洗,饿肚子了,她便以家中仅有的款待他们一番,她常说:宁给饥饿的人一口,莫给饱肚子的人一斗。她以博大的仁慈胸怀在群众中树立了德高望众的形象。
祖母离开人世时享年八十四岁,应照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去商量事”那句古训。那天为她自觉送葬的街坊邻居整整排了一条街。为一个人送葬排一条街的情景并不足奇,可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这样送葬就不能不令人赞叹了,百姓的口碑是对她老人家最纯真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