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创新之花遍凌云
(上接一版)用了这种新的操作法,共减少企业设备投资100万元。在热浪滚滚的涂板生产线烘干炉旁,工人们正在回收过去作为废弃物的“落地铅膏”。据了解,该分厂每年回收落地铅膏的节约量约20吨,可以折合人民币20多万元。
其实,在凌云总公司职工群众创新之花竞相绽放的何止这一个分厂。他们每个分厂都有其强项和“创新之王”。机动能源公司动修组组长贺建国,在为企业后勤维修循环小空压机中,通过移动水泵位置,降低水池水位、清洗循环水管管道等办法,奋战一个月完成了改善空压站冷却水循环系统的任务,年节约水一万多吨,获总公司技术革新成果奖;31岁的小伙子蔺刚,是工具分厂车工组组长,他通过精心钻研大胆改进车工刀具,在加工军品手工磨刀具中实现一次加工成型,提高工率百分之四五十,解决了多年困扰生产的难题,连续两年在总公司技术比武中夺得“状元”,成为企业公认的“首席车工”;总装分厂承担着军品和出口的电子产品生产任务,不但技术难度大,要求高,而且生产条件艰苦,排除故障时要钻进闷热的箱室内进行检修,里面温度高达五六十度,维修人员从箱内操作出来,胳膊常出现一片片烫伤,但他们不以为苦。在这个仅有22名职工的单位里,每年都有1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问世。
面对凌云总公司职工在技术创新等活动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总公司领导班子并未陶醉于已得成绩。正如党委书记孙涛所说的,凌云员工,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员工,要尽快完成由操作型员工向知识型员工的转变,进而努力奋斗成为专家型的员工。是呀,这既是员工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所处时代向员工参与市场竞争提出的必然要求。 本报记者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