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23日
北国周末-焦点话题·文化视野
02

中国革命之号角——谒聂耳墓

·刘华·

今年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去世70周年,也是他的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诞生70周年。当1935年5月24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雄壮而激动人心的旋律在上海大剧院唱响之后,它立即点燃了积压在亿万中华儿女胸中的怒火,震撼了华夏大地。万众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拯救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此,聂耳这个年轻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心头。

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70周年这个富有历史性纪念日子里,我有机会拜谒了国歌的曲作者、卓越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先生的墓地。聂耳墓建在生育他的故乡——昆明市郊西山风景区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半坡上。面海依山,地势宽敞,周围苍松挺拔,翠柏森森,景色十分清幽。走进大门,迎面是3米多高的用汉白玉雕制的聂耳全身塑像。他身着西装,外穿风衣,衣角被迎面来风款款扬起。头发也被风吹得飞卷,显出他朝气蓬勃、迎着时代风雨、向新的目标奋勇向前的青春风采。

经过塑像,沿台阶而上,便是他安卧的墓地。墓园呈云南民间月琴状,墓室位于琴盘发音孔处。上面竖一块巨大的墨石墓碑,镌刻着郭沫若手书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九个金色大字。墓室前花坛里,有一个格外醒目的白色花岗岩雕凿而成的花环,纯洁而庄重,象征着他洁白无瑕的高贵品德。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系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玉溪县人,1912年生于风光明媚的昆明一个寒医家庭,从小勤奋好学,酷爱音乐艺术,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事革命活动。1933年,21岁的他,由戏剧家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参加党领导的左翼文艺活动,艺术才华得到了进一步发挥。1935年取道日本赴苏联深造。同年7月17日不幸在日本神奈川县的藤泽市海滨溺水身亡,年仅23岁。骨灰从日本运回后,1938年葬于他生前喜爱的故乡风景区——昆明西山。

1954年,郭老怀着对这位音乐家崇敬之情,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墓志铭:“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闻其声者,莫不由然而兴爱国之思,肃然而宏志士之气……不幸而死,为憾无极。”

墓园步道共有23级坚实的台阶,象征他23岁年轻的生命。墓前设有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7个花坛,表示音乐的7个音阶。花坛内鲜花盛开,争奇斗妍,清香四溢。表示人民对这位音乐家的深深怀念和崇敬之情。

墓室后边,是一道扇形的半圆形灰色高墙,两边墙壁上刻有各种音乐符号组成的浮雕,把人一下带到了一个音乐境地。正中墙壁上,雕有不同形象的工农兵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栩栩如生的群像,空间显出五线谱清晰跃动的线条。站在这里,目睹眼前一物一景,耳边顿时响起那激发了几代人爱国情怀的《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

在抗战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创作了30多首富有时代精神和充满战斗气息、凝洁着劳动人民感情的不朽歌曲。不论是《卖报歌》、《毕业歌》,还是《工农革命歌》、《前进歌》等,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传遍了神州大地。旋律高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他的代表作,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他音乐创作的颠峰之作。它奏响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聂耳不幸去世,《义勇军进行曲》却与世长存,聂耳在这个不巧的旋律中永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