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23日
北国周末-焦点话题·文化视野
02

台湾学者,在文字中还乡

·燕舞·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台海两岸文化交流不断:罗兰、三毛、琼瑶、席慕蓉、刘墉、蔡志忠、几米等,对大陆读者影响甚深;於梨华、聂华苓、白先勇、陈若曦等文人学者与大陆交流频繁。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士清对笔者说,“两岸文化交流近年来在多层面形成强劲潮流”。

余光中:诗比人先回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乡愁》在海内外华人圈家喻户晓。余光中回忆:“给《乡愁》谱曲的音乐家很多,80多岁的王洛宾老先生谱曲后,自己边舞边唱——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

去年,余光中获“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佳散文家奖”。他说,“我回内地有近20次了,每次都有收获”。1994年,余光中第一次来到上海,见到当时正主持上海作协工作的柯灵先生,也见到了作家辛笛。“这两个人是我读中学时就知道的”。

余光中的诗中充满与大陆的离情别绪,他曾在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他谈及台海文化交流时常说,“不要为50年的政治抛弃了五千年的文化”。

柏杨:推出“疯狂红颜系列”

日前刚刚到京的柏杨先生的夫人、诗人张香华女士,为柏杨先生的新作“疯狂红颜系列”——《女人,天生是尤物》、《女人,危险的投资》、《女人,比了解上帝都难》而来。该系列新作收入柏杨先生的杂文百余篇,汇集了柏杨对女性自主、婚恋、情爱的各种评论,显示出他犀利的文笔和敏锐的洞察力。

1985年,柏杨在他最有名的杂文《丑陋的中国人》中惊世骇俗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比喻成“酱缸文化”,对“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批判。他也期待“未来能突破‘酱缸文化’的局限,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由《丑陋的中国人》延伸的讨论成为上世纪80年代文化批判的最强音之一。同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也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2003年,柏杨和张香华夫妇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作品手稿。让其激动的是,在上海图书馆,意外地发现多年前自己与内地前辈作家萧乾、文洁若夫妇的书信手稿。

陈映真:最敬仰鲁迅

创作了《夜行货车》等作品的台湾作家陈映真在少年时,曾把鲁迅的著作藏在衣柜里,夜深人静的时候点燃油灯拿出来读。他在回忆录《陈映真的自白》中,表白了对鲁迅的敬仰:“鲁迅给我的影响是命运性的。至今我仍然认为他在艺术上、思想上的成就,还没有一位中国作家赶得上。从他那里,我理解了现代的、苦难的中国。”

白先勇:《牡丹亭》里的昆曲义工

台湾文人白先勇先生弘扬国粹,去年,带着他的青春版《牡丹亭》从苏州、上海到北京一路演出。“昆曲《牡丹亭》是中国的国粹,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我希望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喜欢它,让400余年历史的昆曲重新焕发艺术活力”。而目前,由白先勇策划的《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刚刚出版,白先勇的初衷是弘扬中华文化,他也常常以“昆曲义工”自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