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缠上“工龄5年”的年轻人
“超时间工作”;
“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律”;
“长时间睡眠不足”;
“自我期望高且容易紧张”……心理专家认为,诱惑增多、期望升高、竞争激烈时,人到中年才感到的各种压力正侵蚀着27岁至29岁年轻人的心理,“中年危机”前移现象应该被社会警觉。
都市年轻人演绎“小小鸟”命运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些听着《我是一只小小鸟》的初中生已经在都市各个阶层实现个人价值。在采访中,他们告诉记者,每当入夜躺在床上想着房车贷款和上司的脸,总会不由自主想起这首老歌。
“我总是梦见已经签单的客户突然解约,梦醒后心惊肉跳。”小付是联通公司大客户部一名职员,已经工作了五年。他说,“当经理当成客户经理,做代表做成客户代表”是这一行的自嘲。小付的收入与业绩挂钩,“绩效”使他感到压力,工作忙碌导致的失恋更让他对自己失望。小付说,他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足,希望改变,但是苦无门路。
中华医学会重庆市精神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况利指出,年轻人拥有的民主和自由越来越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成正比增加,很多年轻人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感觉不开心、郁闷,觉得自己在工作中不能担当有用的角色,逐渐产生能力恐慌。甚至有的年轻人表示活着没有意义,准备以自杀来逃避问题。
为什么烦恼总在第五年?
中国人力资源网的一项对5266名在职人士的调查显示,参加工作5年以内的人,心理健康问题尤其严重。工作的第五年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有心理健康问题人的比例达到最高点30.4%,这部分人士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紧迫感。
步出学校进入社会的青年学子往往会怀抱万丈雄心壮志,然而五年之后,现实会切断这些初生牛犊的梦想和憧憬。他们想换工作又难以舍弃辛苦培养起来的人际关系,离开熟悉的环境就意味着从头来过,鸡肋般的工作鲠在这些年轻上班族的咽喉处。
重庆市荣格心理咨询所专家周矩指出,在职人士工作五年后初时的新鲜感消失,能力的提升也进入高原期,对工作没有成就感,任何事情都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对生活也失去了目标。五年后,他们能得到表扬的机会减少,没有外来的认可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
三十待立,“70后”需要重新定位
对于年轻下属的心理问题,管理者在表示理解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想法。重庆女人广场职业经理人赵文龙先生认为,一些年轻人把努力工作当作压力,不自觉地将抵触压力的心理转换为拒绝努力的行为,这并不可取。赵文龙说,年轻人就是要敢于拼搏,“压力”只是努力工作中的附属品,年轻人不要在拒绝努力时,把努力当作是压力。他指出,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要用一种平常心对待生活;善于调整计划,有选择而非被动选择地去完成事情。
中华医学会重庆市精神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况利指出,今天社会中的年轻上班族目标定得高,急功近利,意愿与现实不符,理想短期难以达到,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年轻人的郁闷、焦躁,他们不满现状,抗压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咨询家周矩提出,处于“五年”症状的在职人士要客观的评价自我,做好职业规划,不要盲目寻求新的刺激点,否则将进入一个“五年”循环期,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应该从与自己本身的工作有关联的事物中探索新刺激点,从而找到工作的挑战性,激发闯劲。
况利建议生活在现代大都市里的人要能做好自我定位,分短期、中期、长期给自己树立目标。她说,过高的目标是一种激励,但难以完成的目标则是挫折感的“元凶”。为此,心理学家建议年轻人依据现实设立目标,根据事业进程灵活调整目标。
(茆琛 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