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4月03日
头版
01

“红色企业”本色不变

延安市宝塔区建设煤矿的45名农民轮换工在30年前就转为合同制工人。去年10月份,有一名合同工办理退休手续时才发现,因微机中的身份是合同制工人,故1986年以前的工龄不按视同缴费年限计算,也不给执行每年4元调节金及过渡性养老金。按照我省的相关办法计算,这45人转为合同制工人以前的工龄不在“连续工龄”计算之中,这些人在退休时每月就少享受100-200元的待遇。目前这个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正在解决。职工说,这多亏了刘矿长,是刘矿长曾40余次向上级反映情况。刘矿长就是这样一个“把职工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的人。

建设煤矿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在陕北时开办的“红色企业”,在抗战期间为边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但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企业已走入亏困之中。2001年,刘秉田被任命为党委书记、矿长后,他依靠职工办矿,转变经营方式,在煤炭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发展石油开采业,企业当年就实现利润600万元。企业经营形势好转了,刘矿长首先拿出98万元补发了历史拖欠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补贴,拿出120万元支付医疗费。

刘矿长常说:“只有职工生活好了,经济富裕了,我心里才踏实。”在企业经营不断上升阶段,有人告诉他,让他把办公室装修一下,再买几辆好车,他却主张先给职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从2001年到2005年,企业共出资1000多万元,大力改善职工生活生产环境,购买了职工上下班通勤车、维修了职工的宿舍和办公室,使企业的环境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五年来,职工的月工资已从原来平均700元增长到2005年的1800元。 本报记者 阎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