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建设一流的能源服务型城市看榆阳
这样的企业在陕北随处可见
榆阳区是神府和榆横煤田衔接的纽带,也是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结合处,是1998年原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国家能源基地和21世纪国家能源接续地——榆林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形地貌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为广阔无际的风沙草滩区,有“塞上榆林十八滩,水清草绿似江南”的美誉。
榆阳区是全国著名的能源矿产富集区,煤炭、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质优,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区北部是世界特大优质动力和化工煤田---榆神府煤田的主要组成部分;南、中、西部是全国大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部有一巨型盐矿,是优质食用盐和化工用盐。榆阳区还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自然环境优越,水资源相对充裕,物产丰富,素有“塞上明珠”之称。
榆阳区的煤炭事业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务院“国家修路、群采为主、多方集资、共同受益”的开发方针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矿区布置全在该区南部,虽然群众办矿的热情非常高涨,终归由于南部的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埋藏深,煤层厚度平均仅在1米左右,开采成本大,产量上不去,所以到2001年的全区产量只有56万吨,安全生产也没有保证。在国家关井压产政策的推动下,该区决定对煤炭事业进行结构性战略大调整,将南部煤矿全部进行关闭,开发北部煤层赋存条件好,煤炭附加值高的北部煤田,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审批计划和环保先行的要求建设新矿。到2001年底,该区就全部关闭了南部不具备安全生产的小煤矿,北区的煤矿也迅速发展到了21家,为了提高矿井的装备水平,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将2002年至2003年各矿两年的利润全部投入到了生产系统和技术改造上,收到了扎实的效果。在国家2005年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过程中,榆阳区的所有煤矿一次性验收合格,这在全国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中都处于领先水平。产量也由2001年的5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500万吨,上缴利税1亿元,占全区利税的一半以上。
在进行煤矿股份制改造和资源整合,来提高矿井管理和装备水平方面,该区内的榆阳煤矿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榆阳煤矿在2003年以前还是一个年产不足15万吨的个体小煤矿,由中能煤田收购后立即进行技术改造,企业的性质也由个体变成民营,在技术改造大踏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该企业又于2005年吸收国有股份陕西煤业集团介入,并由煤业集团公司控股,仅用了三年时间,使昔日这个私人小煤矿变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国有控股公司,产量由15万吨增长到120万吨,固定资产番了几翻,特别是经过三年时间的技术改造,该矿已由购买时老鼠打洞式的原始采煤变成拥有国内一流的大型综采综掘设备的现代化矿井,这不能说不是个奇迹。尤其对国家在实施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小煤矿、提高煤炭的回采率,实现资源整合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价值。在软环境建设上,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这个昔日的私人小煤矿通过股份制改造,目前已成为陕北煤田一流的现代化矿井。
该矿以维护股东利益,追求效益最大化为前提,已经探索出了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新路子。在用人机制上,彻底打破铁饭碗体制下形成的铁工资制,对员工全部实行高薪聘任。在体制上,他们大力推行国有运行体制、民营管理模式、私人承包方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又是这个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股份制煤炭企业又一大特色。实践证明:这样多种成分共存的生产体制在陕北煤炭市场是比较可行切合煤炭生产实际的,首先他弥补了生产一线员工缺员严重的问题,是获取短期效益最为有效的捷径。国有煤矿高素质技术工人和正规管理手段的推广,对于提高这个煤矿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品位,实现企业的超长规发展,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民营企业灵活多样的管理体制也对国有企业决策程序烦琐,效率低下的弊端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记者从榆阳煤矿短短三年发展走过轨迹所产生的效果看,能折射出国家在实行资源整合中各地存在问题的共性答案,同时还可以解决国有衰老煤炭企业人员安置分流难的问题。为陕北煤田不同性质企业、不同所有制成分共存的煤矿资源和人才的整合,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王成祥 郝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