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自律教育”需更美才好
·吴梅花·
上海市崇明中学以自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在品德修养上学会自律。学校在教育管理中突出“自管”、“自理”和“自治”的“慎独”要求。学生会设置“自律部”,班级有相应的“自律委员”,在学校中将学生自我纠错引入品德教育,不仅让当事人深刻自省,而且使更多的学生懂得自律。近日,这样的报道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的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他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就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可见,自我教育的培养对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的健康与否十分重要。在当下应试教育过渡主导的背景下,上海崇明学校培养学生自律性的努力无疑是正确的。
但好的出发点,如果没有好的方法措施,最终可能也不过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笔者以为,在“自律教育”的活动中,有两个误区需要避免:
其一是空洞化、口号化。谁都知道,培养自律性说起容易做起难,如果不能有充实有效的措施,那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常常说,“要加强官员的自律”,但在现实中,口号可以喊得很响亮,但由于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常常沦为空谈。
其二是模式化、形式化。我们的培养对象是活生生的孩子,不是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他们是千人千面的,因此不应制定僵硬的考核标准。如果试图用所谓的规范性标准来考量对孩子“自律教育”的效果,那么很可能非但没有教会孩子自律,反而教会了他们撒谎。
但不管怎么说,崇明中学能够有勇气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可见真正理解了教育的精神所在,也是更多教育者需要认真学习的。